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債市熱點聚焦 > 正文
 

中國公司債進入正規戰 金融業PK發改委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22日 09:46 《財經時報》

    鑒于公司債審批權掌握在發改委手中,一直以來,央行繞道,先后推出了短期融資券、金融債等多個債券品種;中國證監會也在上市公司可轉換債券和證券公司金融債方面做足了文章;但發改委依然在以“幫助投資者過濾掉風險”、額度控制、行政審批等計劃手段滯澀公司債市場的發育

  本報記者 鈕鍵軍

  “游擊戰該結束了,現在是進行正規戰的時候了”。對于中國公司債發展前景,中國證監會研究中心主任李青原這樣展望。

  目前美國的公司債市場余額是13萬億美元。而經歷了近20年的發展,到2004年底,以各種形式存在的、所謂中國“企業債”的市場余額總計不過1235億人民幣。

  公司債市場的營養不良,加上

股票市場的畸形發育,使得中國
資本市場
過度依賴間接融資,而銀行貸款占比的居高不下,使得中國金融系統風險無從化解。中央關于《中國投融資體制改革的決定》頒布一年有余,而公司債市場卻依然萎靡不振。金融業內的普遍看法是,對公司債市場發育起著決定性作用的政府機構——國家發改委的思維陳舊。他們不能用市場的手段去規避市場風險,而試圖沿用行政管理的手段控制風險。

  金融業內人士認為,發展中國的公司債市場,關鍵在于轉變思路、理順體制、還市場于本來面目。對此,中國金融業的管理者——央行、銀監會、證監會和保監會均與積極回應,而國家發改委也正在認真思考。

  高盛搭臺金融業唱戲

  10月20日和21日,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副行長吳曉靈、金融市場司司長穆懷朋;中國銀監會副主席唐雙寧、保監會副主席魏迎寧、證監會研究中心主任李青原;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所所長李楊等中國金融界巨頭們先后出現在北京東方君悅大酒店,他們的目的只有一個,通過參與高盛公司主辦的“中國債券市場發展峰會”,推動中國公司債券市場盡快發育。

  一年多以來,央行和證監會一直在盡最大努力推動中國公司債市場的發展,鑒于公司債發行的審批權掌握在發改委手中,央行只好繞道,先后推出了短期融資券、金融債、銀行次級債、資產抵押證券等多個品種;中國證監會則在上市公司可轉換債券和證券公司金融債方面做足了文章。目前,短期融資券的發行量已經達到500億元,估計年底將達1000億元;可轉換債券余額282億元。

  但這遠不能滿足中國企業的發展需求,更不能滿足中國金融市場結構調整、化解金融系統風險的目標要求。央行、乃至整個金融業的急切心情不言而喻。此次會議上,央行表現出高度的熱情。周小川在其題為“吸取教訓,以利再戰”的開幕詞中,將中國公司債發展緩慢的原因歸結出“一打”(12條)問題,首當其沖的就是,計劃經濟的行政管理手段——額度控制,層層下撥,行政審批。他強調,公司債市場是中國今后要花大力氣去做的一件事情。

  發改委的態度

  與之形成強烈反差的是,發改委態度低調。此次“峰會”僅僅派出了金融司副司長馬季華出席。在其短短的10分鐘發言里,馬季華用了一多半的時間來解釋目前發改委的政策。

  在馬季華看來,由于中國企業在公司治理結構和信息披露,以及(金融機構)擔保往往落不到實處等諸多不足,發改委必須肩負起“幫助投資者過濾掉風險”的職責。

  而對于“企業發債必須由銀行擔保”不當的行政性指令,馬季華則堅稱,是為避免企業賴賬的事情發生,銀行擔保可以承擔起最后的付款職責,減少投資者的損失。

  這種被金融業視為“計劃經濟”的思維方式,源于上個世紀90年代出現的公司債風波。在那時,很多發債公司惡意拖欠,確實對投資者構成了嚴重傷害,并紛紛要求政府予以償還。

  “對于這一幕,發改委一直心有余悸”。因此,發改委堅持要在中國市場條件允許后,再放開公司債的發行審批權。發改委的這一擔心,導致《公司債券管理條例》修改了4年,且至今沒有出臺的時間表。因為,這一條例的修改,將直接導致中國公司債發行由“審批制”改為“核準制”。

  有意思的是,當馬季華以主管者身份表達了發改委態度,而李青原用了大量“積極研究”、“在準許的范圍內”等詞句,講述了中國證監會在推動上市公司可轉債和證券公司金融債方面所做的工作后,主持人李楊笑道:大家看到了吧,通過馬季華和李青原的談話我們不難發現,作為中國證券市場的主管機構——中國證監會對公司債并無發言權,它們實際只是個“股市監管委員會”。所以中國的公司債市場問題是“體制問題”。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