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聚焦:持續非沖銷政策將帶來通脹壓力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16日 06:47 上海證券報網絡版 | |||||||||
近日,央行公布了8月份的金融運行數據。8月當月,廣義貨幣供應量M2增速達到17.3%,增幅比上月末提高了1個百分點,比去年同期更是高出3.7個百分點。對于貨幣供應量增速的加快,央行給出的解釋是,8月當月企業和居民的定期存款增加較多。同時,我們亦注意到,去年同期基數下降幅度比較大,也間接抬高了今年8月貨幣供應量的增幅。 但是,不能否認的事實是,8月份廣義貨幣供應量M2高達17.3%的增速已經接近本輪宏
非沖銷政策造成貨幣供應失控 所謂非沖銷政策,是相對沖銷政策而言的。當央行在公開市場操作中基本對沖了因為維持匯率目標而投放的基礎貨幣,謂之為沖銷政策;反之,央行在公開市場沒有或者只是回收了少量因為維持匯率目標而投放的基礎貨幣,則謂之為非沖銷政策。 當前的貨幣供應量增速高出央行15%的年度目標2.3個百分點,這說明貨幣供應出現了失控局面。我們認為,其背后的原因在于央行5月份以來實施的非沖銷政策。邏輯是這樣的:為了維持匯率目標,央行需要在外匯市場干預,在這種干預下,央行沒有主動權,市場有多少美元拋單,央行就必須賣出多少人民幣,從而形成多少基礎貨幣的投放,這導致貨幣供應量不斷超出預期增長。因此,為了控制貨幣供應的增長,央行通常需要相應的進行沖銷操作,以減少貨幣供給,實現預定的貨幣供應目標。此時,如果央行采取非沖銷政策,不在公開市場回籠基礎貨幣,貨幣的供應量自然會不斷增加,不得不面臨失控。 5月份以來,為了維持貨幣市場的低利率擠熱錢,央行恰恰就是采取了非沖銷操作。整個5-7月份,央行在外匯市場投放的基礎貨幣為5269億元,公開市場卻只回收了2662億元,缺口達到2607億元,因此,貨幣供應量最終失去了央行的控制。 實際上,這樣的苦惱并非中國的央行獨有。德國與瑞士的中央銀行,在1977至1979年分別確定本國貨幣供應目標為5%和8%,而實際的年度貨幣供應卻達到了16.2%與11.4%,其原因也是兩國的貨幣當局都不愿意使本國貨幣升值太多,因而采取非沖銷策略,在貨幣市場維持低利率擠熱錢,結果是貨幣供應量不斷增長,貨幣當局失去對本國貨幣供應的控制。 非沖銷政策也是不可持續的 持續性的非沖銷政策,直接的表現結果是央行失去對貨幣供應的控制。進一步講,我們認為,超出央行目標,不斷走高的貨幣供應量將給未來帶來通貨膨脹的壓力,下面從兩個角度論述: 首先,我們可將歷史的M2同比增速數據與CPI序列數據作一個對比分析,以便得出兩者的相關關系,下圖為我國2002年以來M2增速與CPI的對比。將CPI滯后六個月繪入圖中,可發現,M2增速曲線與CPI曲線基本實現了重合。這就是說,2002年以來,我國廣義貨幣供應量M2增速與CPI數據的相關關系是:M2走高的六個月后,CPI也將跟隨走高。 同時,繼續借鑒德國與瑞士的例子。兩國的貨幣當局在經歷了1977至1979年的貨幣供應失控后,均在1981至1982年出現了通貨膨脹。特別是,1979至1980年又剛好是第二次世界石油危機,更為兩國的物價火上澆油(說明當前的石油價格上漲應該引起重視)。 其次,我們再看看央行行長周小川是如何認識這個問題的。在2005年1月份《金融研究》雜志的一篇文章中,周小川行長系統論述了貨幣政策決策的有關思路,他指出,貨幣政策需要前饋調節,即根據事先知道的參數,不需等待結果就進行調節。而貨幣經濟學最典型的前饋模型是:貨幣供應量如果超常增長,未來物價將上漲(某些情況下,也可能是資產泡沫)。在這里,周小川的意思很顯然,即只要知道貨幣供應量超常增長這一參數,央行就應該準備抑制物價的調控措施了。甚至,周小川還特別提到…貨幣供應與經濟狀態的理論模型大體上是存在的,是經過不少考驗的,就是強調貨幣供應量的超常增長將帶來物價壓力這一觀點。 在去年的研究報告中,我們反復強調,強行的沖銷政策會推高貨幣市場利率,加大中美利差,不具有可持續性,必將為央行所棄。現在,我們則認為,非沖銷政策也是不可持續的,因為持續的非沖銷政策將推高貨幣供應的增速,從而使央行失去對貨幣供應的控制,最終引起未來通貨膨脹(或者是資產泡沫)的壓力。 作者:第一創業 王皓宇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