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資本爭赴中國銀行業盛宴 去年投200億美元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26日 01:00 中華工商時報 | |||||||||
本報記者 徐思佳 過去一年海外投資者向中國的銀行體系累計投資高達200億美元 2005年,海外資本入股中資銀行可謂遍地開花。僅2005年下半年,三家大型國有銀行就閃電般地敲定了各自的海外戰略投資者。
先是美國銀行和新加坡的淡馬錫控股分別以25億美元和14億美元購進中國建設銀行9%股份和5.1%的股份;新加坡淡馬錫控股還和蘇格蘭皇家銀行同樣以31億美元的價格各自購買了中國銀行10%的股權,瑞銀則以5億美元買入中行約1.6%的股份;此外,中國最大的銀行——工商銀行把10%股份,以約31億美元的價格,出售給高盛集團旗下的投資基金、安聯集團和美國運通公司。 建行在引進戰略投資者后不久,旋即在港上市路演,受到熱烈追捧。 與此同時,各城市商業銀行及股份制商行引進海外戰略投資者腳步加速。上周,德意志銀行和德國私人銀行歐本漢銀行投資2.72億歐元(合3.25億美元)購入華夏銀行14%股份;法國巴黎銀行以8700萬美元購入南京城市商業銀行19.2%股份。再早些時候,渣打以19.9%的入股上限加盟渤海銀行。 中國銀行業一夜之間成為耀眼的明星,受到海外投資者熱烈追捧。據統計,在過去12個月中,海外投資者向中國的銀行體系累計投資高達200億美元,而在此之前的很多年間,海外資本累計投入不過5億美元。 UBS亞洲首席經濟學家喬納森·安德森預計,照這樣的速度,到2007年,外資銀行和其他外國投資者將擁有整個中國銀行體系的六分之一。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 據普華永道日前對35家在中國開展業務的國際銀行所做的調查顯示(其中包括花旗和匯豐),大多數銀行的核心零售及投資銀行業務獲利甚微。然而,這并未影響外資銀行對中國金融服務市場的樂觀態度,調查報告稱,約有85%的在華外資銀行預計,其未來3年的利潤將高于目前水平。 實際上,對于入股中資銀行,海外投資者本身也抱有疑慮。有分析說,中國銀行業的問題不過是被國家補助和“高超的會計手法掩蓋而已,一旦下一輪不利行情襲來,銀行將面臨潮水般涌來的新增不良貸款,外資銀行和投資者提供的幾百億美元貸款也將被迫沖銷。 但另一方面,隨著2007年中國銀行業將對外資全面開放,合資、參股就成了外資銀行現階段進入中國市場的首選方式。 一年前,匯豐以每股1.86元人民幣購入交行19.9%股份,后又斥資20億港元以每股1.9港元招股價購入交行股份。如今,交通銀行的股價高達3.3港元左右,逾70%的二級市場溢價足以讓其他外資銀行饞紅了眼。 摩根士丹利金融服務公司的史蒂文·沃頓據此推算,美國銀行有限公司為建行股票支付的價格是其賬面價值的1.15倍,按照這個邏輯,建行上市后,美國銀行所持股票票面收益可能達到近40%,即不到3個月就能凈賺10億美元。 海外戰略投資者利弊紛爭 據了解,建行之后,中國銀行預計最快可以在11月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最遲不會超過12月,上市時將售出15%的股份,集資額在30億-40億美元之間,屆時境外投資者均將以相同價格購入中行股份,按照中行2004年的年報計算,入股價約為1.35元人民幣/股,而中行的每股凈資產是1.1元人民幣,即溢價為22.27%。參考目前正在上市的建行,中行上市時的市凈率也將接近2倍,即定價在2.2元人民幣左右,而這將給外方投資者帶來62.3%的二級市場溢價。 有投行人士認為,中行是被賤賣了。他分析,雖然境外投資者購買的中行股份有3年的鎖定期,無法在中行上市時套現,且3年后中行股價存在不確定性,但是按照目前H股平均市凈率2.2倍保守估算,中行的股份在3年內將給境外投資者帶來95%的收益。此外,他認為境外投資者入股三大行的價格都非常合理。 對此,作為中、建行控股股東的中央匯金公司總經理謝平表示,中、建行的轉讓價格里包含著許多制度因素。他坦言,在匯金公司做中、建行戰略投資者引入時的價格折扣,是制度因素造成的。 惠譽國際評級的分析師林妍認為,除去上述制度因素,較高的社保經費支出,以及近年銀行頻發的案件,都是外資要求折扣的原因。 對于國內銀行大舉引進海外戰略投資者,國內金融監管部門給予了高度評價。銀監會主席劉明康認為,公平、公正地選擇境內外戰略投資者,改變單一的股權結構,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是轉變國有商業銀行公司治理行為的“催化劑。 但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博士研究生劉崇獻表示,中資銀行“一窩蜂地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是對自己管理能力的否定,而沒有充分考慮其弊端和危害。他特別提出,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的時候,一定要要重視金融安全。 由此,業內人士認為,在國有銀行的改革上,應該按照自己的國情,考慮自身的經濟基礎、市場氛圍、甚至社會目前的狀況,借鑒學習適合我國國情狀況的模式與體制,完善銀行改革步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