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上市促改革 融資全面市場化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19日 00:53 21世紀經濟報道 | |||||||||
10月19日,中國建設銀行將完成在香港和歐美各5天的路演,并根據機構認購和公開招股的情況最終確定發行價格。10月27日,建行將正式在香港掛牌上市。這將是一次募資規模在80億美元附近的巨型IPO,不僅為本年度全球之最,也遠遠超過了今年上半年的神華能源以及2003年中國人壽募資約30億美元的水平。 事實上,自今年6年建行最終引入美洲銀行作為戰略投資者起,這次上市之旅的盛況
建行成功上市的意義顯然超出了IPO本身。就在其路演和股票認購之際,國際三大評級機構之一的惠譽及時調高了中國的主權評級。其中的一個重要理由,中國銀行業得到了明顯改善,指導性融資正在向外國戰略投資者所參與的市場化融資渠道過渡。 該機構還認為,事實表明中國政府有能力為銀行業的改革提供資金,包括不良資產的處置和資本注入等。由此可見,作為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先行者,建行的成功上市同時也是對中國銀行改革模式的一種肯定,顯示了市場對此前中國進行大規模壞賬剝離和外匯注資等重要舉措的認可。 不過,完成上市僅僅是“以上市倒逼改革”的一個開始,如果沒有后期改革的深入,或者改革偏離了市場化的方向,那么前期的系列巨額投入都有可能付諸東流。而后期改革的主題則是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具體而言就是一要讓銀行經營脫離政府指令,二是需要完成作為國有大股東的匯金公司與外國投資者之間的磨合。這兩個方面因素的交織與改善將最終決定中國銀行改革的前途。 或許,引進戰略投資者的過程已經可以稱為雙方磨合的第一回合了。從最初的門可羅雀到近期的客似云來,這個回合完成得實屬不易。就在建行上市前,國內還發生了一場有關國有商業銀行“賤賣”的討論,給這個回合留下了一個值得深思的尾巴。 在我們的銀行改革策略中,實現海外上市是作為一個前提條件出現的。既然要參與國際資本市場,那么相關操作自然要符合市場規則。除了壞賬剝離和外匯注資等爭議較少的環節之外,在賣股給外國投資者的問題上同樣要尊重風險與收益匹配的規則。此時,或許更需要關注的是相關程序是否合理,而不是在高低的問題上糾纏不休。在多個國際投資者參與談判和較長談判周期的前提下,可以大致認為目前的售股價格是合理的。 在引資過程中,事實上已經揭示了左右改革進程的那些基本矛盾。最重要的就是外方只占少量股份與希望外方積極參與國有銀行改造之間的矛盾。持股比例低就意味著在董事會里的發言權有限,也意味著外方存在“搭便車”的沖動,尤其是在其投資獲得了一定擔保的前提下更是如此。 雖然如此,有利于實現我們改革初衷的有利因素依然是存在的。一方面是即便存在擔保,但由于戰略投資金額巨大,外方依然會關注自己的投資安全,因此有積極參與管理的意愿;另一方面是外方無疑希望借助合資獲取在中國市場先入為主的優勢,最大程度分享中國這個新興經濟體的增長收益。 因此,在股權結構的不和諧與市場及投資的有利驅動之間,匯金與外國投資者的磨合無疑將成為一門很有挑戰的藝術。從日韓的情況來看,失敗的原因往往在于“野蠻人”們只愿意按照市場規則辦事,時刻要利益最大化,而東方的決策者卻要受制于輿論和政治的壓力。成功的那些例子往往都是在力排眾議,堅決尊重國際市場規則的前提下實現的。在我們已經創造性地成立了匯金公司這樣的機構來推進改革之后,更多任務還需要匯金來創造性地完成,也包括對其自身的不斷改造和完善。這應為建行是次超級IPO的改革之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