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胡敬艷 北京報道
根據畢馬威近日發布的統計報告,未來一年里,金融業將成為中國并購市場關注的熱點和重點。畢馬威預測,中國將從2005年下半年起進入金融并購的活躍時期,并在2007年時出現一次高潮。
不管情況會否像畢馬威預計的那樣,無論如何,外資參股內資銀行都是一種趨勢。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銀行業如何發展自己?作為銀行業監管機構的銀監會又該怎樣應對?近日,銀監會國際部副主任羅平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
《21世紀》:外資入主中資金融機構的入股比例為25%的上限,是否會有突破?
羅平:自2004年加入WTO以來,中國認真履行入世承諾,按時兌現了各項開放措施,入世時就已全面放開外匯業務。不僅如此,中國還超出承諾提前一年開放西安、沈陽兩個城市的外資銀行人民幣業務,并主動放寬了境外金融機構入股中資銀行的資本標準,單個境外金融機構向中資機構投資入股比例由15%提高到20%,多個境外金融機構向中資金融機構投資入股比例由20%提高到25%,由此擴大了對外資的開放,促進了中資金融機構重組與改造,形成外資參股中國內資銀行非常踴躍的局面。
《21世紀》:外資銀行占中國市場的份額近年來有重大突破嗎?
羅平:入世加快了外資銀行在我國的發展。截至2005年6月底,在華外資銀行共有225家營業性機構,本外幣資產總額為796億美元,人民幣資產為1464億元;不良資產率為0.99%,資產質量良好;流動性充足,管理和內控完善,經營十分穩健。從業務規模增長來看,外資銀行業務增速快于中資銀行;從外資銀行與各類銀行業金融機構所占市場份額的對比來看,基本沒有發生變化;從客戶結構看,外資銀行的中資企業客戶的增加也不明顯,其客戶結構以三資企業為主的格局沒有發生實質性變化。
《21世紀》:外資銀行的人民幣業務在2006年前還將有哪些突破?
羅平:入世以來,中外資銀行對大型跨國企業及其配套企業等優質客戶的爭奪越來越激烈。在金融客戶云集、服務需求最多的沿海大城市,競爭的結果將會重新劃分中外資銀行的市場格局。與此同時,中外資銀行競爭的主要對象已經延伸到中低端客戶。
中外資銀行的競爭焦點是人民幣業務,外資銀行人民幣業務發展速度已經超出預期,并將成為其業務發展的重點。此外,不少外資銀行陸續設立了零售銀行部開辦個人理財業務,原先以批發業務為主的局面逐漸被打破。還有一些外資銀行開始零售銀行業務的市場調研,為2006年入世過渡期結束后進入個人銀行業務市場做準備。
在創新能力方面,外資銀行在華分行依靠其母行強大的技術支持和產品研發能力,不斷推出新的業務品種和服務方式,為客戶提供量身定制的產品和一攬子財務解決方案。由于缺乏先進的市場風險計量模型和資金國際運作經驗,中資銀行目前推出的條件復雜、創新的金融產品,多是轉售外資金融機構研發的產品,或只對條件做細微改動。由于不是自主設計和運作,中資銀行難以較好揭示有關金融產品的風險。另外,雖然中資銀行可以在短時間內學到外資銀行推出的某些創新產品,但自身的創新能力仍有巨大的差距。
《21世紀》:風險管理能力一向是外資銀行的強項,中資銀行在這方面還有多大的差距?
羅平:主要發達國家將于2007年開始實施新資本協議,而實施新協議提出的內部評級法(IRB法),則是體現銀行的風險管理水平的重要標志。實施該法不僅有助于提高風險管理水平,增強商業銀行的競爭能力,而且還在一定程度達到節約資本的目的。
目前,外資銀行基本都已建立起比較完善的內部評級體系。我國的一些商業銀行也已經積極投入內部評級體系的開發工作。然而,現階段我國商業銀行開發建設內部評級體系還面臨不少制度方面的約束;商業銀行治理結構、風險管理制度、機制還不健全,風險管理手段相對落后,風險文化也有待完善;此外,目前商業銀行的信息管理系統尚不能提供足夠的數據支持,專業人才缺乏,信用環境也尚待改善。近期實施新協議的時機尚不成熟。
《21世紀》:分業與混業的金融政策在短期內會有突破嗎?
羅平:目前,外國銀行母行大多可以進行混業經營其在華分行雖然只能從事商業銀行業務但他們可以將客戶介紹給投資銀行部門以滿足客戶對投資銀行業務的需要。而中國的國內銀行目前基本上分業經營,但他們在產品創新上的步伐也在加快。
從監管角度,我們鼓勵創新,并為銀行進行創新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監管環境。最近允許商業銀行建立基金就是一個較好的實例。但是,這里說的基金應該是貨幣市場基金,而不該作為股權投資基金。這也表明銀監會對于股權投資風險的關注。另外,我國的一些大銀行,通過其境內外子公司在國內開辦證券及保險業務,這在一定程度上,也緩和了分業經營可能造成的業務上的約束。近期,一些部門有關綜合經營的提法,也表明職能部門已經加大了對這一問題的重視。
《21世紀》:外資銀行分業經營,混業服務,這會給銀行監管帶來怎樣的挑戰?
羅平:外資銀行雖然在我國的法律環境下實行分業經營,但外資銀行集團在中國同時擁有銀行、證券、保險、基金等跨行業機構,可以通過集團內各機構間的協同運作,發揮出明顯的、同一品牌下的綜合化和細分市場的經營優勢。有些外資金融集團已在我國銀行、保險、證券業進行跨行業投資,給監管協作帶來了新的要求。中國銀監會、中國證監會、中國保監會三部門已經就監管分工合作方面的事宜達成備忘錄以明確各自在金融監管方面的職責促進三部門協調配合避免監管真空和重復監管提高監管效率鼓勵金融創新。
《21世紀》:中國加入WTO已經3年了,中國銀行業應該怎樣既利用國際規則,又處理好銀行業的開放與保護的關系呢?
羅平:在后過渡期內,從政策上仍要充分利用國際規則,為中資銀行爭取更多的改革發展的時間和空間。這需要與有關部門加強政策協調,消除中外資銀行的不平等待遇,既要逐步取消對外資銀行的非審慎性限制,又要取消其超國民待遇。同時,還要逐步消除阻礙中資銀行發展的一些體制性因素,為中資銀行的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不過,由于中資和外資銀行的起點和發展的政策環境的不同,統一法規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國際上的成功經驗表明,對于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大國而言,可能需要保持中資銀行在整個銀行業中的主導地位。對于外資銀行,主要是加強審慎監管。考慮到全球化時代資本自由流動的大趨勢,按照銀行資本的國別或所有制屬性區別對待,其結果可能是得不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