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行引入海外戰略投資者的過程可說是既漫長又波折。在經過近兩年的擾攘后,在中國名不見經傳的蘇格蘭皇家銀行成為了中國銀行第一家正式被確定的戰略投資者。這場中行引資懸疑隨之進入了最后高潮。
撰文 馮覓
中行引入海外戰略投資者一直頻傳“緋聞”,被傳出的“準女婿”名單也有無數個版本。但在這一團迷霧中首先現身的卻是在中國名不見經傳的蘇格蘭皇家銀行。同時,中國銀行把引資這個懸疑推向了最后的高潮。中行新聞發言人王兆文8月19日在新聞發布會說:“我們的談判還沒有結束。蘇格蘭皇家銀行不一定是唯一的戰略投資者。” 誰會是下一個幸運兒?
蘇格蘭“貴族”先發制人
8月19日,中國銀行公布由蘇格蘭皇家銀行牽頭的一個財團將以31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中國銀行10%的股權。這個財團的其他兩位成員是大名鼎鼎的美林和香港實業家李嘉誠。終于,吊了中外銀行業人士兩年胃口的中國銀行引資方案終于有了第一個解答。而中行戰略投資者資格爭奪戰進入了決戰階段。據業內人士推測近期內中行的所有戰略投資者就會全部確定下來。
在本次引資確定前,蘇格蘭皇家銀行(下簡稱RBS)沒有給中國人留下深刻印象。但卻他們是第一批試圖敲開中國四大行入股大門的銀行之一。RBS與中行的接觸在今年2月經媒體曝光。在4月,RBS就與中國銀行簽訂了在信用卡業務領域的合作備忘錄。這比美國銀行與建設銀行的協議還早了一個月。因此,看起來默默無聞的蘇格蘭銀行一直被業內人士視為入股中國銀行的大熱人選。
RBS雖然不被中國人所熟悉,但實力卻不容小看。它以700億美元的資本規模成為全球市值第五的銀行,在歐洲僅次于匯豐銀行。何況RBS還有一位銀行界里出了名的鐵腕人物——Fred Goodwin。這位讓有275年歷史的RBS在短短幾年里迅速成長,走出蘇格蘭高地的英國爵士一直堅持要在中國尋找到最好的落足點。實際上,在本次股權交易中,Goodwin在本次馬拉松式的談判中也確實顯出了自己獨特的本領。
但Goodwin是否能成為中行引資大戲里的最終勝利者?這就不是他的鐵腕和精明能解決的了。知情人士透露,蘇格蘭皇家銀行與中行簽署合作協議將無形中加快其他投資者的確定速度。由于蘇格蘭皇家銀行是以潛在的戰略投資方與中行接觸的,因此談判的重心就落在了業務合作等事項,談判難度較大,耗時甚多。中行和RBS的談判為后續的引資提供了范本,因此其它引資談判有可能將在近日簽署并公布。
根據《財經》雜志引述消息人士稱,中行將一舉引入多個外資合作者。根據《金融時報》最新消息淡馬錫很可能將成為另一個擁有9.9%股權的戰略投資者。余下的5%左右的股份極有可能會被瑞銀集團和亞洲開發銀行瓜分。在群雄并舉的形勢下,哪位戰略合作者能取得更大實際效益,實現預設的策略決定權是在中行手里。
三類女婿兩種面孔
提高資本充足率并非中行面對的最大問題。中行有我國財政的巨大支持,資金從來不成問題。據中行新聞發言人王兆文透露,中行本次引資的核心不是引入資金而是引入有管理經驗和技術的機構來完善內部的公司治理結構。因此中行本次引資過程大部分精力和時間都耗在了戰略投資者的選擇上。中行明白,只有選對了“伴侶”才有美滿的“婚姻”。
中銀香港總裁和廣北日前在一公開場合表示,入股中行的海外股東可分為戰略投資者及策略投資者及公司投資者三種,戰略投資者會與中行有業務上的合作,但策略投資者及公司投資者主要是著眼于資本投入的回報。這三類投資者在投資策略和中行日后的經營合作上都大相徑庭。和廣北指出目前內地銀行界定的“戰略投資者”與“策略投資者”的身份差別的關鍵在于這兩種境外投資者對所入股的中資銀行有什么推動作用。他表示,戰略投資者不僅會給銀行帶來一定數量的資金,還要提供技術和管理人才。而策略投資者相比之下就是一個較短期的定義。他們或許更看重通過中國內地銀行在上市前后的股價差獲取套利機會。明顯地,中行目前最需要的是有管理經驗的戰略投資者。中行對外資合作方的定性很大程度上影響各海外投資者日后在中國市場上的發展。
從中行的這些定義來說,RBS和淡馬錫絕對屬于“目光長遠”的“戰略投資者”。這從RBS與其他投資者不同的作為和姿態里可見一斑。
出于爭奪IPO業務和套取股差利益的瑞銀集團采取的是高調策略。在今年6月就通過英國《金融時報》單方面高調宣布擬斥資10億美元購入中行股份。此策略很可能是為了能震懾其他投行做出的。
與瑞銀集團的高調不同,RBS在整個入股談判過程中都保持低調。RBS明白中行的猶豫心態。中行缺的不是錢,而是實實在在的業務技術支持。但同時他們也擔心引資行動成了“引狼”行動,平白無故地培養了日后的競爭對手。RBS巧妙地利用了中行的這種心態,把自己在內地沒有分支機構的“弱勢”化為“優勢”。
正因為RBS目前在中國“勢孤力單”反而可能給中國銀行更高的安全感。(極有機會成功購入中行9.9%股份的淡馬錫在中國內地也沒有分支機構。)同時,他們也沒有表現出過分的野心,一直只保持5%左右的認購額度。同時RBS又精明地為自己安排了后路——其它兩位分屬“策略投資者”的同盟。在3年的持股凍結期后,RBS極有機會從另外兩個盟友手上購入合共4.8%的中行股份。
在業務技術支持方面RBS也向中國銀行作出了積極回應。作為戰略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RBS將在信用卡、理財、公司業務以及個人財產保險等業務領域向中行提供全面支持。根據協議,雙方還將在公司治理、風險管理、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以及信息技術等銀行營運的基礎設施領域建立密切的合作關系。
看來RBS的戰略初步獲得成功。它們是下定決心要在中國打一場持久戰了。
一人有一個心思
沒有無緣無故的投資。在中行的引資行動中各方都有自己的一個美好愿景也有各自的顧慮。從本次的引資安排中我們就可以看出參與各方到底在打什么的算盤。
首先我們說說中行為何要選擇一個由三個投資者組合而成的財團作為戰略投資者?這實際上是中行在引資現實環境和經營穩定性間的一個平衡決定。中國四大行在外資眼里固然是打開中國市場的“金鑰匙”。但四大行沉重的不良資產,頻繁的財務丑聞,嚴苛的持股比例限制都讓外資行望而卻步。同時合理引入長、短線投資者不但比找單一的策略投資者容易,而且也有利于實現中行優化治理、業務合作和競爭回避的原則。本次由RBS牽頭的財團明顯就是長、短線投資者結合的典型。
根據李嘉誠在2003年中國人壽上市時的投資做法,本次他也很可能是短線操作。意在3年凍結期后在二級市場上拋售中行股份獲利。同時,諸如美林之類的投資銀行,往往把資本的獲利性放在投資的首位,也有可能在未來某個時間拋售股權。中行董事長肖勇日前就指出:“真正影響較大的是戰略投資者。3年之后,中行應已上市,即便美林和李嘉誠屆時退出,對中行的影響也是有限的。”總體而言,這不失為一項考慮周全的投資安排。中行正考慮未來在港股市場及紐約交易所上市,而李嘉誠在香港地區的品牌和號召力不言而喻,他以私人基金入股,可以極大地提升港股市場投資者的信心指數。
本次引資方案的另一個特別之處在于,中行給了RBS及其盟友們一個前所未有承諾。中銀集團保證RBS牽頭財團的投資不受中國銀行財務突然惡化和其它風險的影響。這是購買中國國有公司股份的外國投資者所獲得的第一個此類擔保。
西方投資銀行家們認為此舉可能對中國未來的股份制改革進程產生深遠影響,并促使其它外國企業尋求類似的安全保障。實際上,根據《金融時報》引述消息人士稱,淡馬錫在談判中立即要求中行也提供類似保護。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外資行對入股中資行最疑慮的是什么,無非就是中資銀行在過去漫長的“黑箱”經營期累計下來的財務和誠信風險。正如一位駐華銀行家說:“許多公司曾經試過游說中國國有銀行提供類似保證,但中國政府過去總是說‘不’。這次可能開了一個先例。”在獲得中國政府的風險擔保后,外資銀行也許會一改以往猶豫不前的態度,激起另一個入股大型中資銀行的熱潮。
誠然,中國四大行的引資行動還處在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每一次的引資談判都將會是一個進步的機會。中行的引資就比建設銀行的引資多了現實考慮,通過同時引入多個戰略投資方達致內部勢力的平衡。但我們也看到有許多的問題仍有待在日后的摸索中解決。
新浪財經聲明:未經《周末畫報》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以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