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記者 羅綺萍
香港報道
每年的8月,德意志銀行集團首席經濟學家、商業銀行經濟學家國際會議ICCBE主席沃爾特Norbert Walter,都會由西向南到亞洲各國巡回訪問一個月,這已是他第12
年這樣做。
沃爾特長期研究各國銀行體系及匯率政策,他認為內地銀行應該朝向資本市場改革,引入長期投資者的首選是退休基金而不是外資銀行,并指外國的經驗未必適用于中國。而他所在的德意志銀行,近日盛傳將會入股華夏銀行,并會繼續尋求入股其它內地銀行,所以他的此番言論尤為引人注意。
8月29日,在德意志銀行香港辦事處,沃爾特接受本報獨家專訪。
《21世紀》:你是歐洲銀行體系專家,中國的情況與歐洲相似,經濟都是較多地由銀行體系推動而不是由資本市場推動,所以便有說法指中國要多向歐洲學習,引入歐洲的銀行作為內地銀行的戰略性投資者,吸收其發展經驗。你對此有何看法?
沃爾特:德國及法國的金融市場發展不是最好的,我們應該更快地向資本市場發展。如果集中發展銀行業,社會各界的聲音便得不到充分的反映,社會資源得不到最佳利用。
企業的資金來自銀行,便是容許政府及銀行的領導主導企業的發展,如果透過資本市場引入不同的股東,社會各界的意見得到考慮,對企業以至整個國家的利益都有好處。所以英國、美國及澳洲的發展模式,較我們的更好。
目前,內地銀行陸續引入外國銀行作為戰略投資者,作長期投資,但我質疑內地銀行要引入長期投資者,為何不引入退休基金?德國、法國及中國的銀行,太依賴財政部門官員及銀行董事作決定,而不是市場,這對中國人民的儲蓄是一種浪費。當然要由市場參與及決定銀行的發展,需要良好的證券市場環境、監管及會計制度,大家要習慣將所有數據公開,這都需要時間,但這才是一條正確的路。
《21世紀》:退休基金會是被動投資者,而現在內地銀行都表示,他們需要主動投資者,除了帶來資金外,還引進先進的管理經驗。以中國銀行的案例來說,他們引入蘇格蘭皇家銀行作為戰略股東,便是著眼該行在零售銀行的市場經驗。
沃爾特:所謂的經驗必須在本地獲得,資本市場的經驗必須在市場實踐中獲得。除非一個人在一個市場有20年以上的經驗,經歷過最少兩次的市場起落,否則,我不相信他在董事會中能作出明智的決定。
《21世紀》:現在大家都很關心人民幣的匯率改革,你一直認為人民幣匯率被低估,但你的想法與中國正在進行的匯率改革也不同,你是如何考慮的呢?
沃爾特:所謂參考一籃子貨幣來決定匯價,沒有什么實質行動,我們對各種貨幣的走勢進行了一段時間的跟蹤研究,結論是人民幣沒有跟隨其它貨幣,特別是歐元變動。
我認為人民幣兌美元的幣值被低估,其幅度超過了目前的市場反映。但之前我建議中國政府什么都不要做,特別是在美國不斷施壓的情況下,因為輕微升值意義不大,幅度太大又承受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