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凸現痼疾 銀行改制堅冰為啥難破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8月25日 18:23 人民網 | |||||||||
最近與朋友聊天時,一投資者界人士坦言,股份制銀行股東對銀行管理層駕御有些失控,股東權力存在“真空”。由于剛接觸,筆者不好深問。平常情況下,經理層唯股東之命是從。問題出來了,就一定有其理由。沒有案例,也沒有具體報道,看來“真空”問題至今一直“隱姓”,既如此就更有探索之必要。 股份制商業銀行是我國銀行業的第二梯隊,目前我國有十余家股份制商業銀行,分
從理論講,商業銀行的股份化,就是銀行在產權關系上表現為——明晰化、具體化和多元化,把市場機制下的抽象的產權關系轉化為具體的市場活動,經營活動向股東大會負責,而不是向政府負責。這樣不僅能夠有效解決政府干預及計劃經濟的慣性影響,而且還能夠落實經營自主權,充分保障股東的權益。但在實際當中,由于股份制銀行形成與發展的特殊體制條件和制度環境,在具體運行中鑲嵌著諸多的計劃因素,與嚴格意義上的現代商業銀行相比較,在治理結構上依然存在相當大差距,這恐怕也是有關人士感慨之所在吧。 從背景上解讀,股份制商業銀行創建的初衷就是為適應和促進金融改革而進行的,政府試圖通過“增量改革”引入商業銀行慣例并在內四大臃腫的國有銀行壟斷的銀行體系中引入競爭機制,以增強銀行休系的效率和活力。如此,就使得市場準入的市場性程度并不高,而且多數股份制銀行的組建都有自己的特殊背景。在此情況下,股份制銀行的產權組織形式便很難規范,官商氣息也一直揮之難去。 從形式上看,股份制銀行雖然產權清晰、多元化,但是國有控股仍然十分嚴重,有的只是國有企業全資公司的附屬,這必然導致銀行內部管理機制不完善、銀行法人治理結構存在缺陷等。在此,股份制銀行在某種程度上因襲了“國有產權的虛置性”,間接導致銀行治理結構效率的弱化。誠如吳敬璉所說:“雖然股份制商業銀行的經營狀況比國有商業銀行好些,但許多股份制商業銀行仍然由政府或國有企業籌建和控股,因此帶有許多舊體制的特點。這些銀行的上市和重組應當以實現產權結構合理化和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為重點,而不能重蹈某些國企不改體制、只是上市圈錢的覆轍”。 從人事著眼。在產權虛置或模糊虛置的情況下,股份制銀行的代理人或經理的選擇,不是市場化的激勵與約束市場機制來運作,而是行政化的干部考核方式來衡量。由于銀行對經理人員的選擇標準的非市場化,銀行對這些人員的考核與監督就不會以盈利和經營業績為導向。在這種情況下,代理人不可能去追求委托人的利益,其銀行的運作肯定是非市場化、低效率的。例如,股份制銀行行長的任命并非由股東大會選舉而成,而是由相關政府部分任命的。在此,使得股份制銀行僅具股份制"外殼",而無股份制應具備的實質內容,以致股東大會和董事會形同虛設、治理結構嚴重失衡這樣一個本不該發生的結局。由此,股東對經理人員又怎能行使權力并進行有效監督呢?股東對銀行管理層的駕御又怎能不失控呢? 話說回來,還有另一個問題更加緊迫。 目前,我國國有商業銀行正處于一個重要的改革發展時期。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股份制改革已經取得進展,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改革也在積極準備之中。如何明確股份制改革的任務和實現手段,下一步如何深化改革,已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從改制的軌跡看,已進行了兩個階段:一是,2002年,中央召開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明確國有商業銀行改革是中國金融業改革的重中之重,改革方向是按照現代金融企業制度的要求進行股份制改造。二是,2003年底,黨中央、國務院決定,選擇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簡稱兩家試點銀行)進行股份制改革試點,并動用450億美元國際儲備注資。根據改革方案,兩家試點銀行此次改革遵循標本兼治、綜合治理的原則,總體上分以下三個步驟,即財務重組、公司治理改革、資本市場上市,而公司治理是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核心。 在公司治理不健全的情況下,銀行經營和運行具有明顯的“超經濟”特征,具體表現在:一是“所有者缺位”,政府常常以行政性目標直接干預銀行的正常經營,銀行也常常將滿足政府的政策偏好作為其經營目標,銀行真正所有權的行使實際處于虛置;二是“內部人控制”,銀行管理者擁有許多重大事項的決策權,利潤最大化的動力機制和激勵機制嚴重缺失。尤其是在國家幾乎承擔無限責任的情況下,銀行無倒閉之虞,經營過程中風險意識淡化也就在所難免。近年,國有商業銀行也借鑒國際經驗進行了方位改革,但由于沒有建立科學的公司治理機制,沒有真正從責、權、利明晰的角度去約束銀行所有者和經營者,改革的效果也難免不盡如人意。因此,公司治理不解決,就無法在銀行內部建立起完善的經營機制,政銀關系、銀企關系和銀行內部關系也就不可能真正理順。 根據英國《銀行家》的排名,全球1000家大銀行基本上都是股份制銀行,排名前50位的銀行中,除我國國有商業銀行外,其余全部都是股份制銀行和上市公司,股權多元化為基礎的股份公司已成為現代商業銀行主要的組織形式。今年6月,中國建設銀行和美洲銀行簽署了關于戰略投資與合作的最終協議,美洲銀行將分階段投資建設銀行,最終持有股權可達百分之十九點九。這一交易是迄今為止外國公司對中國公司的最大單筆投資,建設銀行也因此成為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中第一家與國外戰略投資者達成協議的銀行。建設銀行董事長郭樹清對記者說,引進戰略投資者對建設銀行來說具有"里程碑"意義。根據雙方協議,美洲銀行將在建設銀行董事會中擁有一個席位,同時還將派遣大約五十名人員提供業務咨詢,主要領域包括:公司治理、風險管理、信息技術、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 可以設想,隨著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改制的深入以及股東的多元化,股東與現行銀行行政體制、管理體制、經營機制、人事制度的搏弈將日趨激烈。然而,銀行作為一個特殊的金融企業,其經營風險對于社會穩定的影響要比其它產業部門高得多,銀行出現問題會影響到相當多的民眾,甚至破壞社會穩定,因此實施嚴格的監管也十分必要。在金融學中,中央銀行被稱為"最后貸款者"。一旦金融監管失誤,最終還是要政府出面來收拾局面。 由此,一個問題被提上日程,這就是——怎樣甄別未來現代股份制銀行的管理者,如何培養打造銀行家隊伍。管理者或銀行家必須是個走鋼絲的高手,一端站著“國家”,一端站著股東。可惜的是,這個“走鋼絲的高手”至今還未引起充分的重視,尤其是突出地反映在銀行改制中的所謂治理層面上——至今還見不著它的蹤影。 現實里,情況似乎是這樣的——城外的人想進去,而城里的人卻在琢磨當初為什么要進來、進來了為什么會是這樣的? 瑞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