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儲銀行輪廓漸清 董事會成員全部來自郵政集團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29日 08:10 新京報 | |||||||||
銀監會表態,該銀行董事會成員全部來自郵政集團;其利潤不會進行分流 “董事會的成員將來全部由郵政集團派出。” “郵儲的利潤不會進行分流。”
這兩個信息馬上引起會場的轟動,幾十位本是正襟危坐的郵政局長開始交頭接耳……這是9月20日全國郵政局長座談會上的一幕。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劉明康出席會議,指出“郵政金融改革有利于郵政改革,要加快并作好郵政儲蓄銀行的組建工作。” 這已是8月19日《郵政體制改革方案》(下稱《方案》)正式下發以來,國家郵政局不到一個月內召開的第二次全國郵政局長座談會。 董事會成員全部來自郵政集團 “具體的方案、進度,我們要執行總局的安排”。9月26日,當記者問及郵政儲蓄銀行的進展情況時,國家郵政儲匯局綜合處處長劉寧出言謹慎。 按照《方案》,郵儲銀行的設立方案由國家郵政局制定,銀監會進行審核后報國務院批準。 自8月26日,國家郵政局宣布成立郵政體制改革領導小組,郵政體制改革正式啟動以來,銀監會一直積極與國家郵政局進行接觸。 9月20日下午,劉明康出席了全國郵政局長座談會,并向與會人士傳達了銀監會對于郵儲改革的最新態度:“董事會的成員將來全部由郵政集團派出”。 “這是一個比‘控股’表述更為明確的姿態”,曾經擔任中郵物流法律顧問的齊艷銘表示。 在銀監會今年7月28日發布的《關于促進郵儲業務健康發展》公告中,銀監會表示,“將積極推進郵政體制改革,加快成立由中國郵政集團控股的郵政儲蓄銀行。” “控股是不是意味著在將來的郵政儲蓄銀行當中,還有來自非郵政系統的股東?”齊表示,“如今郵儲銀行的董事會成員全部來自郵政集團,那么相應的,其股東也應全部來自郵政集團內部。” 然而,根據《公司法》和《商業銀行法》,將來成立的郵政集團公司并不屬于“國家授權投資的部門”,不能設立獨資子公司。也就是說,不能成立郵政集團獨資控股的郵儲銀行。 “這完全可以通過郵政集團和其子企業共同出資的形式實現。”齊表示。 “這體現了監管層‘先剝離、后股改’的思路。現在對于監管層來說,當務之急是先成立郵政儲蓄銀行,將郵政金融業務從郵政業務當中剝離出來。”中國社會科學院銀行法專家曾鋼博士說。 這意味著,在不久的將來,郵政集團將通過履行出資人的角色,向郵政儲蓄銀行派出董事會的方式來對郵政儲蓄業務進行管理。而成立的郵儲銀行也必須按照現代金融企業的要求,健全法人治理機構,完善風險管理,加強內部控制。那么,郵儲準備好了嗎? 8290億“老存款”5年內轉出 “沒問題,畢竟我們有五年的保護期。”9月25日,國家郵政儲匯局一位人士對記者笑言。伴隨著郵政體制改革的開啟,郵儲向一個真正的金融機構轉變。 《方案》規定,郵儲在央行的“老存款”要按照10%、15%、20%、25%、30%的比例分5年轉出。 所謂“老存款”,指的是郵政儲蓄在2003年8月以前轉存在央行的存款。由于歷史的原因,郵儲吸納的資金一直直接轉存央行,轉存利率高達4.131%.上述老存款規模約為8290億,如此計算,每年郵儲能從“老存款”當中獲得的利差收入約為200億元。 在現行郵政普遍服務和特殊服務虧損的現實下,郵儲的上述收入實際上成為國家對郵政的一種“隱性補貼”。 但伴隨著郵政儲蓄規模的不斷擴大,上述利息支出越來越成為央行的一個負擔。 2003年8月1日,央行對郵儲存款實行新老劃斷。 此后新增的儲蓄存款資金由郵政儲蓄機構自主運用,原有的存款繼續按4.131%的利率轉存央行。 此次《方案》規定,郵政將不再依賴郵儲利差收入這一隱性補貼,而是通過建立相應的“郵政普遍服務基金” 和財政直接補貼來重建對于普遍服務和特殊服務的補償機制。 “問題是,郵儲所能運用資金的渠道有限,如果不能盡快成立郵儲銀行,取得金融企業法人資格,爭取開展更多的金融業務,隨著老存款的逐漸減少和新存款的不斷增加,資金運用壓力就會越來越大。”上述郵儲內部人士表示。 目前,郵儲除了向銀監會積極爭取新的業務外,還下大力氣進行技術改造。 2005年6月23日,郵政匯兌系統與郵政儲蓄系統兩網合并。郵儲的資金管理、清算和現金管理系統得以正常加入央行的清算系統,參與全國的金融業務清算和結算。 國家郵政儲匯局局長陶禮明對此評論道:“(它)使整個儲匯業務向著一個真正的金融機構邁出了非常實質性的一步。” 擴展資金運用渠道 郵儲要變成一家真正的商業銀行,中間沒有更多的捷徑。 年初,在國家郵政儲匯局制定的《2005年關于儲匯業務發展的指導意見》中,“進一步擴展資金運用渠道,實現由負債管理向資產負債管理的轉變,不斷提高資金自主運用的收益水平”被當作重要目標。 今年以來,該局向銀監會積極申請了多項業務,諸如購買企業債、資產支持證券、開展小額信貸等等。其中開展小額信貸方面,該局選定北京市房山、密云等地進行試點。并一度聯系北京市農委做好了相關的準備工作。只等銀監會批文一下,馬上開展。 在2月份發給北京市郵政儲匯局的函件中,國家郵政儲匯局要求后者努力工作,把“小額信貸”提到“擴展生存與發展空間的重要戰略安排”的高度加以認識,為資金“零售”積累經驗。 但最終銀監會以郵儲不具備獨立法人資格,缺少相應風險控制機制未予批準。 按照現行的金融法規和郵儲現行體制,拓寬郵政儲蓄的業務范圍受到諸多限制。而不拓寬其業務領域,郵儲自主運用資金的壓力正日趨加大。 公開資料顯示,目前郵儲資金的自主運用主要是協議存款和債券投資。在郵儲目前的收入構成當中,其貢獻占比僅約為20%.據國家郵政儲匯局人士日前透露,僅今年上半年,郵儲便新增存款余額1500億元,提前完成全年吸儲任務。但郵政資金運用得并不理想。 為此,該局已經將協議存款的目標市場逐漸從全國性銀行轉移到“中小金融機構與全國性銀行并重”上來,并重點開發中小銀行協議存款市場。并要求資金運用部門樹立“以貸款的方式來開展協議存款”的經營思路,積極拓展協議存款市場,緩解資金運用壓力。 而記者日前從銀監會獲悉,該會也正在積極研究郵儲資金運用渠道擴大的問題,并考慮適時予以增加。 “但前提是郵儲必須完善相應的風險管理措施,加強內控,并積極作好向銀行轉變的各項準備。”銀監會監管三處一位官員對記者表示。 據他透露,目前銀監會正要求國家郵政儲匯局對各省的郵儲中間業務進行檢查,其中包括代理保險、代理國債、同城異地結算等業務。10月底前完成檢查的書面報告。 審計署助陣郵儲風險控制 分析人士指出,銀監會之所以對郵儲的申請屢屢否決,主要是出于現行體制下的風險考量。郵儲掌管著全國第五大存款規模,但卻不具備與其存款規模相稱的風險管理和內控機制。 一個細節是,2004年8月,銀監會對國家郵政局進行檢查時,發現該局的資金運用、風險管理和會計核算都集中在一個部門。這顯然不利于儲蓄資金運用的風險控制。銀監會隨即提出了部門分置的要求。 今年以來,按照銀監會的要求,郵政儲匯局在原來“資金中心”的基礎上,先后設置了“資金營運部”、“資金運用風險管理部”、“會計部”,使最初的8個部門增加到12個。 同時,該局通過各種途徑引進人才,充實風險管理、資金運用的人士力量。據了解,截止到目前,整個國家郵政儲匯局的全部人員加起來還不足100個人,與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總行人數相距甚遠。在基層,從事郵政金融風險管理的專業人員更是少之又少。 銀監會擔心的是,如果大規模放開其業務范圍,存款人的利益會受到較大影響。 統計材料顯示,郵政儲蓄系統2005年上半年,百萬元以上級案件共發生25起,其中內部作案有19起,且大多發生在現金業務環節,并以支局長作案居多。 對此,陶禮明曾專門指出:“與一般銀行不同,郵儲業務帶有大眾銀行、貧民銀行的性質。由于面對普遍服務的需求,不可能和現金脫離。現金業務環節將會是郵儲長期存在的一個關鍵風險點。” “支局長集營業、管理于一身,現行風險制約機制在支局長身上弱化。”陶禮明說。 他要求,各地郵政儲匯局長,要高度重視這些風險環節,著力進行解決。 今年以來,郵儲加強了檢查和輪崗制度。通過這種方式,半年發現18起違法違紀案件,占全部案件的50%.此外,郵政儲匯局通過建立區域性的稽查分部形式,來強化跨區域的檢查和引進不同區域的內控經驗。 目前,已經相繼成立了西北、華北、東北、中南等稽查分部。與此同時,一項名為“電子稽查”的工程也在郵儲內部大力推行。 今年5月,為了及時了解和掌握省會城市各項業務發展動態,控制風險和進行管理,國家郵政儲匯局還開啟了省會城市郵政金融業務主要指標月報制度。 另據記者最新掌握的消息,國家審計署駐信息產業部審計局也于9月初進駐了國家郵政儲匯局。 據一位接近審計署的人士介紹,此次對郵儲的審計,主要是檢查2003年8月以來郵儲的資金自主運用情況,并對該局風險管理機構設置情況出具審計意見。 目前,郵政系統內部的分賬核算工作已經開始進行,與此同時,國家郵政儲匯局也開始與一些大的投資銀行進行接觸。 “開始就是業務培訓之類的,但也不排除,以后會請他們當顧問。”上述國家郵政儲匯局人士介紹。 據其透露,2005年7月底,國家郵政儲匯局在北京召開了為期3天的郵政儲匯局長培訓班,請了摩根大通銀行高級研究人員就資產管理、風險控制、業務營銷等內容進行了培訓。 數字解讀郵政儲蓄現狀 12285億元 全國郵政儲蓄存款余額達12285億元。 9.25% 儲蓄市場占有率達9.25%,儲蓄規模僅次于4家國有商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 3519億元 郵政儲蓄新增存款自主運用形成的資產已達3519億元。 36000個 全國郵政儲蓄營業網點已超過36000個。 (截至2005年6月末) 相關案例 荷蘭經驗:合資解決網點之爭 1968年,荷蘭郵政銀行與郵政部門分離后,雙方仍然保持密切的合作關系,郵政銀行繼續租用郵政機構的網點辦理金融業務。1993年以后,雙方為了進一步加強合作,發揮各自的優勢,共同組建了一家各占50%股份的合資公司,雙方共同建設、管理、擁有和使用網點。 荷蘭郵政部門與郵政銀行成立合資的零售網點經營公司后,使郵政零售網點的發展更具特色。雙方成立的合資公司,實際上是一家投資物業管理公司,原有的網點和新建的網點都作為該公司的物業進行管理和經營。郵政和銀行都是網點的用戶,各項業務在網點推出時,都要進行嚴格的核算,并按規定標準向網點經營公司支付費用。 成立合資公司,共同建設、使用網點的辦法,荷蘭的郵政改革不僅解決了網點之爭,同時,通過聯營將郵政網點逐步改造成綜合連鎖經營零售網點的做法,也較大程度地挖掘了網點業務帶來的效益。 中國臺灣經驗:拆借市場重要資金來源 中國臺灣郵匯局零售各種類型的次級證券給儲蓄者,再以批發方式將資金轉存其他銀行。由于中國臺灣的郵匯局吸收資金高居中國臺灣金融機構榜首,大部分必須轉存央行,因此在臺灣貨幣市場狹隘與信用工具缺乏之下,其轉存款又成了央行擁有的最重要貨幣政策工具。在1994年以后,中國臺灣郵匯局可將轉存各家銀行的新增存款直接投入銀行同業拆借市場,成為拆借市場最重要資金來源之一。 同時,郵匯局亦將對保戶承擔小額抵押貸款。 本報記者 謝曉冬 北京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