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產經 > 正文
 

突破資本約束瓶頸 走向理性經營時代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26日 09:32 金時網·金融時報

  記者 黃麗珠

  本期做客嘉賓:中信實業銀行行長陳小憲

  陳小憲經濟學博士,高級經濟師,現任中國中信集團公司常務董事、副總經理,中信實業銀行行長。兼任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金融
專業仲裁員等職,著有《中國商業銀行穩健經營研究》、《風險·資本·市值———中國商業銀行實現飛躍的核心問題》等學術著作。

  陳小憲博士在招商銀行任職期間,在全行樹立起了“質量是發展的第一主題”的風險文化理念,從經營理念、審批體制、政策措施、信貸紀律、考核導向等各個方面強化銀行的風險管理體制,有效地遏制了招商銀行不良資產上升勢頭。經過三年的努力,不良率從20.5%下降到3%,使得招商銀行走出了不良資產的歷史困境,實現了資產質量根本性好轉。

  陳小憲博士在長期的金融實踐過程中不斷追蹤、借鑒國際先進的管理理論和經驗,近年來,在國內各大報刊陸續發表了《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實踐與認識》、《加速建立我國商業銀行現代資產負債管理體系》、《重塑商業銀行長期發展模式》、《中國商業銀行構建競爭力的基本途徑》、《資本約束,鞭子還是韁繩?》等學術文章,重點研究了國外風險管理的核心技術(RAROC技術),以及該技術對我國商業銀行正確處理風險與發展關系的重要作用,在國內率先提出了資本約束下商業銀行的穩健經營以及資本必須覆蓋風險、短期目標與長期目標相適應等先進的經營理念,并在實踐中廣泛應用,對招商銀行、中信實業銀行的長期穩定發展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

  商業銀行不可回避的難題:

  日趨收緊的資本約束“瓶頸”

  記者:銀監會成立后,出臺了一系列新的金融監管法規及政策指引,在逐步明確管法人、管風險、管內控和提高透明度的持續監管新思路的同時,不斷強化監管力度。其中,作為風險監管核心問題的資本充足性管理更是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資本充足性、資本覆蓋風險、經濟資本等一些看似離我們遙遠的學術名詞,日益成為國內商業銀行同仁們關注的話題。大家普遍感到,資本約束的“瓶頸”問題已成為國內銀行無法回避的難題。對此您怎么看?

  陳小憲:的確如此。我們通常所說資本約束“瓶頸”,是從滿足監管要求上來講的,即指銀行因其資本金低于監管要求,在機構擴張、業務發展等方面所受到的制約,這個意義上所講的資本實際上是“監管資本”的概念。這種資本約束不僅有來自監管部門的要求,還有來自股東、市場方面的壓力,以及來自國際交流方面的需要。

  這里我特別強調的是監管的約束。《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出臺后,銀監會對國內商業銀行提出了三年“達標”要求及約束辦法:1、資本充足率2006年底必須達到8%的最低要求;2、三年過渡期內,制定并實施切實可行的分步“達標”計劃;3、未完成分步“達標”計劃的銀行,將在業務、機構發展等方面受到嚴格約束。而按新《辦法》計算,目前國內各家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將普遍下降2個百分點以上,不少銀行目前仍達不到8%的要求,現在距此目標不足兩年。而要完全達到監管的要求,國內銀行尚需要補充15000~20000億元的資本。在資本補充受到多方制約、資產規模快速擴張的條件下,如何突破這個資本約束“瓶頸”,已成為國內銀行必須首先考慮和解決的重大課題。

  突破資本約束“瓶頸”的“金鑰匙”:

  向經濟資本內在、科學的管理轉變

  記者:2004年銀監會新《辦法》實施以來,國內商業銀行開始在資本配置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與實踐。但過去所講的“資本配置”實際上還是著重于“監管資本”。銀行業務要發展,資本又必須滿足監管要求,就必然產生資本補充問題。資本補充低于監管要求時,就會形成資本外部約束“瓶頸”。那么,您認為突破資本約束“瓶頸”的關鍵是什么?

  陳小憲:關鍵在于實現從對監管資本的外部約束向對經濟資本的內在、科學的管理轉變。

  現代銀行管理上所說的資本約束是通過有限的銀行資本制約銀行規模的無限擴大,是銀行發展的內在要求。而這里所說的資本概念,就是經濟資本又叫風險資本。簡單地說,經濟資本是根據銀行所承擔的風險計算的最低資本需要,用以衡量和防御銀行實際承擔的損失超出預計損失的那部分損失,是防止銀行倒閉風險的最后防線。

  關于經濟資本管理,我想從兩個方面談談看法:

  第一,風險偏好與容忍度對經濟資本總量有重要影響。

  從概念上理解,經濟資本作為銀行發展的一個內生變量,其總量如何確定是一個復雜的過程,與銀行風險計量技術密切相關,而首先取決于銀行的風險偏好及對風險的容忍度。

  資本覆蓋能反映出經營者的風險偏好,判斷一個經營者是審慎或是激進的;或者既講審慎、又追求盈利。比如,一條大河要修堤壩,堤壩的高度決定了其抵御洪水的能力。如果不考慮其他因素,堤壩當然越高越好。但問題是,要修筑防千年洪水的堤壩,造價會非常昂貴。這就要求處理好支出和收益的關系,要找到一個最優解,既能節約,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防御洪水。

  水壩高低和資本準備的道理一樣,銀行在經營當中必須決定到底需要多少經濟資本做準備。一方面,銀行必須有資本,抵御潛在損失的洪水,同時滿足監管當局的要求。在《巴塞爾新協議》中,對這條資本“水壩”已做了最低要求的限制。另一方面,在最低要求之上具體需要多少資本,取決于經營者的風險偏好。穩健一點的,資本需要就多一些,盈利就少一些;激進一點的,盈利高一些,風險也大一些。

  國際銀行業對于這些問題有一個基本標準,即基本風險容忍度。這種容忍度應能為監管機構、市場和所有股東所接受。

  第二,RAROC是選擇風險容忍度的重要工具。

  為選擇合理的容忍度,國際先進銀行通常借助以風險調整后的資本收益率(RAROC)為重要手段的一系列全面風險管理技術手段。在銀行總體層面上,RAROC是進行資本分配和設定經營目標的手段。銀行最高管理層在確定了銀行對風險的最大可承受能力的基礎上,計算銀行總體需要的經濟資本并與監管資本和賬面資本比較,評價自身資本充足狀況;同時,它要求將有限的經濟資本在各類風險、各個層面和各種業務之間分配,對銀行總體風險和各類風險進行總量控制;它還將股東回報要求轉化為對銀行總體和各個業務線的明確目標,用于業務的審批和績效考核。

  從單個業務層面看,RAROC是業務決策的依據,可以衡量一筆業務的風險與收益是否匹配,決定該筆業務做與不做,據以做出業務定價。從資產組合層面看,RAROC是組合管理的坐標和有力工具。銀行在考慮單個業務風險和組合效應之后,主要依據對組合資產的RAROC測算和動態檢測,衡量各類組合的風險收益是否平衡,并作為積極組合管理主要依據之一,對RAROC指標惡化或有明顯不利趨勢的組合資產及時與業務部門商定措施,以資產出售、證券化或其他信用衍生工具等方法進行處理,為效益更好的業務騰出空間,謀求銀行總體在可接受風險下收益的最大化。

  此外,通過對各項業務、產品,甚至每一筆具體交易用共同的RAROC基礎進行比較,管理者可以采取有效的獎罰措施鼓勵員工的正確行為,激勵他們自覺追求風險可接受情況下盈利最大化目標,與銀行整體目標相一致。同時,通過這種比較,管理者可以明確作出哪種業務擴張、哪種業務收縮的決策,把有限資源從收益與風險不匹配的業務和部門中騰出來,用于經風險調整后效益更好的業務或部門,實現資源最優配置。

  記者:您剛才明確談到經濟資本管理對突破資本約束“瓶頸”的關鍵意義,也從技術上談了您對如何做好經濟資本管理的一些看法。但據我們了解,目前國內銀行尚未真正開展對經濟資本的有效管理。實踐中到底有哪些難題?

  陳小憲:國內商業銀行要實現對經濟資本的科學管理還要進行長期準備。特別是風險測量對國內銀行仍是一個很大的難題。

  經濟資本作為一種計算出來的“虛擬資本”,其目的是用來覆蓋風險的。因此,要真正確定經濟資本總量,包括對RAROC的準確計算,都有一個前提,即對風險進行合理測量。對此,國際上常用的有信用評級(包括內、外部評級)、VaR法和組合管理等。

  在新資本協議框架下,銀行經濟資本要覆蓋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有些國際先進銀行也將戰略風險、貸款集中風險等納入經濟資本計量范圍。而就信用風險而言,內部評級(IRB)包括:客戶評級體系和債項評級體系是計量信用風險經濟資本的主要手段。其中客戶評級體系(違約概率、敞口風險)、債項評級體系(違約概率、違約損失率、敞口風險)都是計量風險變動的量。因此,經濟資本也是一個依據風險管理水平高低而變動的量。對于風險變動的計量,決定了目前國內銀行經濟資本計量的難度。

  盡管國內銀行對風險偏好、RAROC及IRB等經濟資本計量的理解達到了一定深度,但應該說,我國現有的內部評級體系和風險管理系統還無法提供真正意義上的經濟資本數據,仍需長時間的準備。

  突破資本約束“瓶頸”的保障:

  實行理性經營

  記者:除了對經濟資本進行有效和科學管理外,在您看來,要真正突破資本約束“瓶頸”還需要做哪些工作?特別是您剛才談到,在目前條件下要有效進行資本管理,還需要做長期準備。那么,更為現實的工作上我們應該從何入手?

  陳小憲:除了為有效進行經濟資本管理做準備外,我認為當前最現實可行的是轉變經營理念,即必須告別沒有資本概念和資本約束的粗放型經營,走向資本約束下的理性經營時代。

  從認識上必然包括以下觀念,這些觀念正是構建現代商業銀行行為準則的基本前提。

  第一,市值觀念。這里所說的市值是指銀行資產負債表中未來現金流量的凈折現值,通俗講就是銀行是不是一年比一年更值錢。市值穩定增長是衡量一家銀行經營績效的根本評價標準,是現代銀行發展的基本價值取向。近二十多年來發生在西方商業銀行的幾大進步,如風險計量的精細化、資本配置的復雜化、管理體系的扁平化,其背后都是為了追求銀行市值最大化。

  國際銀行業的實踐表明,追求長期市值目標,是銀行實現基業常青和走向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力,是實現股東利益最大化的根本要求。

  第二,資本觀念。國際先進銀行目前已普遍通過對經濟資本的主動分配,并運用RAROC或EVA等風險調整收益的方法來衡量利潤中心的業績,建立經濟資本約束機制,以制約風險資產過快擴張,促進業務和資產結構的合理調整,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本使用效率。國內銀行必須盡快引進經濟資本概念,創造條件對經營風險進行科學測量,對經濟資本進行準確的計算,以便對經營績效實施經濟資本調整,構建與國際先進銀行接軌的經濟資本約束機制。

  第三,質量觀念。效益必須以質量為前提,只有保證了質量,效益才能是真實的、持久的。在這個意義上說,質量是銀行的生命線。當然,講質量,也要防止走向另一個極端即忽視速度。我們講質量,不是不要速度。質量高并不一定意味著速度慢,速度快也不等于質量低,國內某股份制銀行的杭州分行就是一個范例。該分行自成立以來,業務發展迅速,年均增長50%,但不良率<1%,接近國際一流水平,已成為其系統內學習的楷模。這家分行的發展經歷實質上就是“質量、效益與速度”的協調發展的經歷。

  第四,風險觀念。如果無視風險導致巨額不良,加大了非預計損失,就必然相應地要進行一般撥備,侵蝕或消耗資本,或沖減利潤,必然會降低銀行市值。所以,在經營壓力加大的情況下,銀行需要強化全面風險管理觀念,以風險度量為基礎,以定價覆蓋風險成本和風險資本的配置為兩大管理手段,對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進行既專業分工又綜合統一的管理,逐步建立與國際接軌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

  第五,服務觀念。銀行服務性收入可極大地節約使用資本資源,而基本上不占用資本的中間業務收入主要也是來自于非信貸類的投資

理財和支付結算等服務性業務。

  第六,創新觀念。銀行創新可以概括為三個層次。第一是產品和業務創新。加快產品和業務創新,塑造自身經營特色,是我國商業銀行拓展生存與發展空間的迫切要求。第二是管理和技術創新。沒有管理和技術創新,產品和業務創新就很容易被模仿,更不會有新突破。第三是經營理念和企業文化創新。這是上述兩個層次創新的源泉。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