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信社改革誕生上海模式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8月26日 03:10 人民網-國際金融報 | |||||||||
8月25日,全國第一家由農村信用社改制而成的省級農村商業銀行——上海農村商業銀行正式成立。這是自兩年前啟動的全國深化農信社改革試點工作的最新成果。 重組之路一波三折 上海農村商業銀行落戶上海浦東新區,注冊資本超過30億元,股東包括國有企業、非
截至今年6月底,原上海農信社存款余額938億元,貸款余額526億元,總資產近1155億元。上海農村商業銀行組織體系將由“總行—分行(中心支行)—支行—營業所”組成,共計331個網點。 發端于1951年10月上海龍華鄉成立的3個信用互助組,上海地區農村信用合作組織歷經50余年發展,其組織形態多有變化。僅在這輪重組中,上海農商行之路即可謂一波三折: 早在2003年年初,上海農聯社就提出了自己的改制方案,擬改組為“上海合作銀行”。“但是報批高層后最終沒有通過。一是因為沒有‘農村’二字,否定了銀行的定位是為農村建設服務,中央高層通不過;二是央行再貸款和發行票據,都是為了深化農信社的改革,上海市政府也希望能爭取更多的央行資金支持。所以當時的方案作罷。”上海市銀監局知情人士透露說。 其后,上海農信社的改制又提出了多種方案,包括組建“上海聯合銀行”,但都沒有最終成型,直至2004年年底才成型的改制為“上海農村商業銀行”方案———包括上海市財政注資和爭取央行的票據發放,上海農信社重組方才柳暗花明。 產權問題仍待厘清 新成立的上海農村商業銀行立志于建設社區型零售銀行,市郊經濟組織(特別是中小企業和涉農企業)及個人客戶將成為其目標客戶主體。 對于這種定位,央行上海分行一位人士認為:“上海農聯社的網點遍布整個上海市,很多都在市區,主要在城鄉結合部,這種情況在大部分城市是不存在的,所以上海農信社的改革是不可復制的,這是奠定在上海農村經濟幾乎完全被城市經濟代替的基礎上的。” 但是也有業內人士擔心,農村商業銀行在金融機構林立、競爭日趨激烈的上海銀行業中能否實現差異化競爭,“畢竟,這是一個許多股份制銀行都想做而沒有做到的大難題。” 撇開這種定位上的探討,農信社重組另有更深層的問題仍待厘清,這就是產權安排中的合作制還是股份制之爭。 曾幾何時,理論界和決策層達成的共識是:相當多的農信社“失去了合作性質,背離了主要為農民服務的發展方向”,因此強調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重點是恢復農信社的合作性質。 但是與之針鋒相對的觀點亦不斷出現,其基本要點為:以合作制為核心的合作金融理論與政策,存在著不容否認的片面性、滯后性。 這種理論上的爭論反映出的一種狀況是:截至目前,全國共組建銀行類機構48家,其中農村商業銀行9家,農村合作銀行39家。而在股份制、合作制兩種產權模式之外,另形成了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縣農信社統一法人、縣與鄉鎮農信社兩級法人等4種組織形式。 對此,銀監會副主席李偉總結道:“產權制度改革的多元化和組織形式的多樣性,體現了因地制宜、區別對待、分類指導的原則。各地農信社可以自主選擇適宜自身發展狀況,適合當地經濟環境和監管需要的產權模式和組織形式。” 本報記者 衛容之 發自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