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遞公司們說:我們合法經營卻被郵政局查處,郵政EMS打著專營的旗號搞壟斷經營;國家郵政局辯:我們只是專營從未搞過壟斷,我們查處的是非法經營私人信函的速遞公司。
4月26日,鮮為人知的中國國際貨運代理協會突然召集二三十家媒體坐在了掛有“依法從事快遞業務”字樣的會議室里,聆聽協會會長及中國幾家專門從事貨運及速遞業務的公司的老總們對國家郵政局突擊檢查其快遞業務的一肚子不滿。而恰在此之前,國家郵政局也召集了諸多媒體痛訴國內快遞業務的混亂及檢查非法快遞公司的緣由經過。此時此刻,在郵政快遞與速遞專營公司之間的矛盾終于在積蓄了五六年之后來了一次總爆發。
爭執焦點一:郵政是不是在搞行業壟斷
本來是互為競爭對手的幾家速遞公司中國國際貨運代理協會、中國空運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大田航空代理有限公司、大通國際運輸有限公司等,據說很少會為了一個目的聚在一起,而此次實在是“忍無可忍”了。原因是“近半年來,中國外運集團在山東、陜西、江西、廣東等地的速遞業務多次遭到當地郵局人員的強行查處,還被媒體錄像后在電視臺播出,為其合法的速遞專營公司造成了極壞的國際及國內影響。”速遞公司方面的代表們一致指責“中國郵政查封合法快遞公司的行為是要利用專營權搞行業壟斷”。
國家郵政局對郵政業務享有專營權是毫無疑問的。1996年我國頒布實施的《郵政法》第八條就早有規定:“信件和其他具有信件性質的物品的寄遞業務由郵政部門專營,但國務院另有規定的除外。”但問題也就出在這第八條上。郵政部門專營的信件及具有信件的物品的寄遞業務派生出了EMS,即所謂“郵政快遞”,而速遞公司們則一致認為“郵政”和“快遞”完全是兩個范疇,一個是普遍服務的概念,一個是完全市場化的概念,郵政局是利用政府給予普遍服務的優惠便利條件在與純粹的快遞公司爭奪市場,這自然是不公平競爭。
但國家郵政局則在此前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特別強調,各地郵政局聯合當地工商局查封的速遞公司有兩類:一是非法快遞公司,二是擅自從事私人信函業務的公司。對“壟斷”一類的指責斷然否定。國家郵政局局長劉立清在前不久舉辦的郵政普遍服務國際研討會上說,私營運遞公司沒有承擔普遍服務義務,也不負擔由此而產生的高額成本,所以他們在那些可以獲得盈利的經濟發達的大中城市設立服務網點經辦業務,使得國家郵政應有的盈利性市場受到嚴重影響,進一步加劇了國家郵政依靠自身收入、補貼普遍服務帶來的虧損難度。
在記者看來,EMS要壟斷快遞市場一說不能成立,國家郵政局是有這個心思也沒有這個能力。畢竟,目前合法經營的快遞公司就占去當今快遞市場份額的60%,EMS只有和他們競爭,而不可能把他們驅逐出局。
爭執焦點二:EMS歸國家郵政局主管還是外經貿部主管
據國務院1995年批準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貨運代理管理規定》第四條規定:“國務院對外貿易經濟合作主管部門負責對全國的國際貨物運輸代理業實施監督管理。”第十七條規定:“國際貨運代理企業可以接受委托,代為辦理下列業務——國際快遞,私人信函除外。”該規定不僅將“私人信函以外的國際快遞業務”納入了貨代企業的經營范圍,同時也明確了快遞業務的監督管理單位是外經貿部。
事實真相是,即使郵電部的速遞公司EMS也是于1985年由經貿部批準成立的。很顯然,快遞業務的主管部門是主張競爭,不支持壟斷的,否則,外經貿部也不會批準這么多合法的包括EMS在內的快遞公司。但是EMS又與國家郵政局有著切不開割不斷的血緣關系,享受著國家給予郵政的優惠政策,也承擔著老百姓對其普遍服務的重任,很難讓這樣一個特殊的快遞公司和普通的快遞公司一樣市場化的生存。
爭執焦點三:商業信函是不是信件性質物品
“信件和信件性質物品”由郵政專營,這是法律的規定,不能撼動。但是,對于什么是“信件和信件性質物品”,法律并沒有做出界定。
郵電部1996年出臺的122號通告中規定:信件包括信函和明信片。信函是指以套封形式傳遞的緘封的信息的載體,具體內容包括:1.書信;2.各類文件;3.各類單據、證件;4.各類通知;5.有價證券。顯然,這種解釋把速遞市場上的其他企業置于空前不利的位置,因為上述東西是快遞業務的主體,如果只能由郵政EMS來經營的話,那么其他企業起碼要損失一半以上的客戶。
而外經貿部則認為,商務文件和單據不屬于信件和具有信件性質的物品,外經貿部企業根據上級文件,可以經營商務文件和單據,郵政部門把商務文件和單據列為郵政專營范疇是不合適的。因此,《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運輸代理管理規定》第十七條就規定:國際貨運代理企業可以接受委托,代為辦理國際快遞,私人信函除外。
表面上看,是對一個詞的理解有歧義,但實際上速遞公司都很清楚,這是一道關口,這道關口不突破,他們的業務發展就會受到限制。
實際上,國外對這個問題早就有了解決辦法。據北京郵電大學[微博]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呂廷杰博士介紹,美國已經對信件的概念進行了重新界定。信件被分為平信和商業信函,人與人之間的通信稱為平信;通知書,賬單、發票、廣告等等稱為商業信函。平信仍由國家郵政部門專營,商業信函市場則是逐步放開的。
事實上,對中國郵政來說,雖然普遍服務大部分是不賺錢的,但極少數卻是可能賺錢的,商業信函就是其中之一。如果放開商業信函市場,那么必須導致群雄逐“利”的局面。郵政背負普遍服務的成本,很難與其他速遞企業競爭,這一場市場失守,普遍服務會變得更加艱難。此外,通信安全與通信秘密的問題也難以解決。
有關專家認為,從長遠眼光看,放開商業信函市場是大勢所趨,但是“放開”是有原則的,那就是既要保護競爭,又要保證普遍服務的實施。所以政府必須先建立一種補償機制,要求不承擔普遍服務的企業對承擔普遍服務的企業進行補償,比如通過補償基金或者是繳納專項的稅收。這對郵政部門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因為他們從補償金中得到的收入也許比自己親自經營這塊業務的收益還要大得多,郵政部門可以專心做好普遍服務。
爭執結局:修訂后的《郵政法》才是終審官
據中國貨運代理協會的有關人士透露,郵政與快遞公司此番爭執的真正目的在于影響即將修訂的《郵政法》。關于修訂《郵政法》的傳聞據說是來自內部消息,國家并沒有明確表態。但國家郵政局局長劉立清曾經提出,解決郵政普遍服務問題的關鍵有兩個,一是國家通過立法,明確普遍服務的定義、范疇,建立對郵政普遍服務進行補償的機制;二是郵政自身要深化改革、改善經營,增強自己抵償普遍服務造成的虧損的能力。由此,《郵政法》的重新修訂有可能真的會提上議事日程,難怪國家郵政局和速遞公司爭相造勢、拉攏輿論呢。此番爭執,倒叫人想起“愛哭的孩子有奶吃”的中國俗語來。
中國空運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尹建華客觀地分析說,郵政部門與速遞公司在速遞業務上的競爭在國外也普遍存在,但許多國家都把國際速遞行業和傳統的郵政業務嚴格區分開來,明確規定,速遞業務不屬于郵政專營范圍,這一點已經得到許多國家的普遍認同和商業用戶的普遍歡迎。顯然,讓郵政放棄快遞除非國家補償普遍服務,把快遞業務全交給郵政又顯然不符合國際慣例,讓快遞公司與EMS兩大陣營自行解決這一矛盾也不可能,看來,終審官也只能是重新修訂的《郵政法》了。(本報記者趙紅 鄭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