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大新地標出爐終結地標之爭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0月13日 13:41 中國經濟時報 | ||||||||
本報記者 王小霞 在北京,關于地標建筑的爭論從未停止過。你也地標,我也地標,到底誰是真正的城市地標?“2004中國10大新地標建筑綜合體”的出爐,為業界一直無休無止的地標之爭似乎畫上了終結符號。
10大新地標建筑新鮮出爐 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所、清華大學房地產研究所和中國指數研究院三家研究機構共同組建的“中國房地產TOP10研究組”對2003年以來的建成或在建的建筑綜合體進行了系統性研究,從全國100多個新建筑綜合體中評選出“2004中國10大新地標建筑綜合體”。9月25日,該研究組公布了通過分析量化后“2004中國10大新地標建筑綜合體” 的名單:北京金融街中心廣場、南京國際廣場、重慶財富中心、武漢新世界國貿大廈、沈陽五里河城、杭州西湖文化廣場、上海香港新世界大廈、北京蘭華國際大廈、北京佳程廣場、寧波外灘花園等十個項目被評為“中國十大新地標建筑綜合體”。北京共有北京佳程廣場、北京金融街中心廣場和北京蘭華國際大廈三個項目獲得該項殊榮。 清華大學房地產研究所的鄭思齊博士介紹新建筑綜合體的三層含義:所謂新是指2003年以后建成或在建的(2008年以前可全部完成)建筑項目;綜合體則是具備多種功能或業態的總建筑面積在5萬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建筑;而地標是具有雙重(顯性、隱性)標識意義的建筑物。據“中國房地產TOP10研究組”相關負責人介紹,這個名為“2004年中國10大新地標建筑綜合體”的研究旨在彰顯杰出的建筑作品、推動中國建筑文化的進步,反映當前中國各大、中城市新地標建筑綜合體的整體狀況和發展水平。 新地標具有 視覺和象征雙重意義 中國指數研究院相關項目負責人告訴記者,對10大新地標建筑綜合體的研究表明,地標建筑綜合體的“標識性”具有視覺價值和象征價值的雙重意義。顯性標識通過可視的表象如形狀、顏色、規模和周邊地形等直接表現出來。南京國際廣場擁有8000平方米室外弧形;武漢新世界國貿擁有與藍天白云融為一體深藍色的全玻璃幕墻;上海香港新世界大廈擁有玻璃幕墻的計算機環彩霓虹系統;重慶財富中心具有75萬平方米超大規模;浙江環球中心的漸收與發散幾何體結構,都顯示了地標建筑的視覺價值。 隱性標識則通過不可視的象征意義,如對社會、文化、經濟等方面的作用表現出來。北京蘭華國際大廈主樓、配樓和橋之間營造的虛空間,與特殊的彩釉圖案照明設計強調了發展的“連接”感和“延續”感。北京佳程廣場以“掌開而合”的形體語言,表達開明的態度和對世界的擁抱;沈陽五里河城作為沈陽“中央智力區”的中樞,將形成對東北經濟的強力輻射;北京金融中心廣場獨具魅力的生態化商務環境;寧波外灘花園融合傳統與現代建筑藝術精粹,結合城市文脈與項目自身特征,“以人為本”和“以質為本”的貫徹將對地區建筑、文化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 。 有關專家指出,北京入選的三個建筑綜合體的地標性特色非常突出。以佳程廣場為例,通過科學的量化指標進行考核后,結合專家意見法和層次分析法對各指標進行評價,該項目已經具備了地標性建筑產品的條件。該項目緊鄰東北三環,坐落燕莎商圈,毗鄰的三元橋東承空港經濟圈和機場高速路,西接東直門交通樞紐國華廣場,北靠麗都商圈和亞奧,南臨CBD,處于這幾個已經形成獨特區域優勢板塊的交匯處,同時又最大限度的吸收了燕莎的涉外氣息、CBD的商務氛圍、三元橋國門經濟的影響、第三使館區的落成以及機場沿線交通便捷的擴張輻射力,使之具有區域突起的天然潛力,同時項目雙塔凌云聳立,雙塔樓高103.8米,地上25層,地下3層,以“掌開而合”的形態,建筑外觀呈現出一種大氣和榮貴的氣質,形成了高檔寫字樓豪華、舒適、安全、便捷的特點,目前已經成為該區域的代表性作品。尤其是佳程廣場沿東三環一側辟出獨有的約7200平方米的大型寫字樓廣場,在目前北京的寫字樓項目中,這樣大型的廣場獨一無二。 同時也有業內人士認為,隨著奧運經濟的逐漸深入,奧運經濟的發展必將帶動北京北部區域的地產項目的發展,涉外企業和具有國外背景的人士以及企業將逐步追逐這種經濟效應,尤其是毗鄰使館區域和機場高速路的地段將逐漸成長為黃金地段,在此背景下,燕莎國際區將逐步成為北京的另一個新的中心,而佳程廣場所具備的這些優勢將更加明顯,屆時將會出現一種南北相互對應的商務中心,“南國貿,北佳程”的格局將產生。而目前該項目被評為“2004中國10大新地標建筑綜合體”,進一步證明了這種新的格局的形成。 地標不僅 是建筑更是歷史文脈 有分析表明,地標建筑與普通建筑的不同之處就在于,地標應該作為城市中的建筑主角。除了外形具有創新性外,在功能上應該具有超前性和包容性。地標建筑承載的不僅是其建筑本身的文化內涵,還包括城市的歷史文脈。無論是單體建筑還是建筑群落都可以成為地標性建筑。 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總顧問壽震華先生指出,地標建筑對區域建設的帶動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從原來只有上海華聯一家可稱得上是地標建筑,發展到今天這么多家新地標建筑,建筑的整體融合逐漸取代了原來的簡單拼湊,跟進行業的發展和市場的需求,是所在區域的商業活動非常方便,從而整個商業中心也開始發展起來。地標建筑的多功能性決定了它發展的方向,同時也為自身的運營做了較好的前期準備。 “建筑是城市發展的空間表現和城市功能的具體體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要求建筑成為集酒店、辦公、商業等業態為一體的綜合體。只有這樣,才能更有效地聚集和利用資源。”英國阿特金斯國際有限公司中國區總經理劉嘉峰先生認為,建筑的綜合性提出全方位的配套需求,使各種設施能夠就近布局,在有效利用土地和市政資源的同時,也降低了企業成本,使城市的綜合競爭力得到提高。 國務院研究發展中心企業研究所亓長東博士認為,二十世紀大規模的工業化,導致了城市千篇一律的建筑結構,而地標建筑綜合體的“標識性”具有視覺價值和象征價值的雙重作用,對于提升城市形象、張揚個性、使所在城市的居民產生歸屬感具有重要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