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新聞 體育 娛樂 游戲 郵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點卡 天氣 答疑 交友 導航
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產經動態 > 正文
 
國務院論證中國能否制造大飛機 上海躍躍欲試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2月23日 07:52 21世紀經濟報道

  本報記者 楊瑞法 上海報道

  2004年2月11日,猴年春節的氣息尚未散盡,參加國務院“大飛機項目論證組”的專家們就從全國各地往北京趕。

  去年11月,由科技部具體組織的大飛機項目論證組剛剛成立,專家們立刻就“中國
要不要做、能不能做和怎么做”大飛機的問題,馬不停蹄地在全國進行了一個多月的調查研究,春節前才各自回家。現在他們要集中在一起,把前階段調研的情況和意見綜合起來,再向有關方面匯報。

  另有消息說,中國正在制訂的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已將大飛機項目列入其中。種種跡象表明,中國已經停了近20年的大飛機產業有望重新啟動。

  科學家王大珩的建議

  所謂大飛機,其實是150座以上的干線客機的俗稱,它是民航使用最廣泛的主力機型。

  早在1980年9月,中國自主設計制造的大飛機——運十就已首飛上天,使中國一舉成為繼美、蘇、英、法之后,第5個研制出100噸級大型客機的國家。但從1985年2月起,這架耗資5.377億元人民幣、已飛行了130個起落的大飛機,卻一直停放在上海飛機制造廠的一個角落里。

  運十于1970年8月開始研制,僅比歐洲空客晚兩年。然而30多年過去了,如今空客已成為與波音比肩而立的航空業巨人,中國也已經把載人飛船送上了天,但我國的大飛機制造業卻數十年舉步不前,一些工廠不得不依靠波音、空客的發包工程吃飯。這種狀況引起有識之士們的深深憂慮。

  據知情者說,此次中國重燃大飛機夢,緣于國內外著名的應用光學專家、“863”計劃的倡導者、今年89歲高齡的中科院暨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大珩,去年給溫家寶總理寫的一封信。

  2003年5月25日,新華社曾發布消息: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親切看望著名科學家王大珩。溫家寶說:“王老最近就加快我國航空工業發展給我寫了一份建議,今天我專門來聽取您的意見。”據知情者透露,就是在這份建議中,王大珩再次提出,中國人要有自己的大飛機。

  1983年,美國提出了既是軍事計劃,又是高科技發展計劃的《戰略防御計劃》。1985年,歐共體也推出了《尤里卡計劃》。面對國際上這一咄咄逼人的態勢,1986年3月,時任中科院技術科學部主任的王大珩與陳芳允、楊嘉墀、王淦昌三位科學家一起,聯名向中央遞交了一份重要報告《關于跟蹤研究戰略性高技術發展的建議》,即后來產生廣泛影響的“863計劃”。這份建議書由王大珩起草,定稿后又由王大珩給鄧小平等中央領導寫了一封言辭懇切的信。僅僅兩天后,鄧小平就對這份建議作出了回應。

  而近幾年,王大珩一直在為發展中國自己的飛機制造業,尤其是大型飛機制造業奔走呼號。早在2001年4月16日,20多位院士又向中央上書,希望國家重視對大型飛機的研制,王大珩就是這20多位院士的領軍人物。

  然而,當時政府已經決定先集中力量突破支線飛機。2000年8月14日,《人民日報》曾報道:國家有關部門在發展民用飛機的“十五”規劃里也提出,不再發展干線飛機,只發展支線飛機。

  兩年以后,王大珩又提筆給新上任的中央領導寫信,建議重新將發展大飛機產業的計劃提上議事日程。記者多次聯系王大珩要求采訪大飛機項目事宜,王大珩均表示不予評論。

  “中國人要有自己的大飛機”

  提到大飛機,不能不介紹另一個重要人物——曾任上海飛機研究所所長、后改任上海飛機研究所總設計師的吳興世。吳曾參與了運十飛機的研制和生產,也親歷了上海航空工業公司與麥道公司合作生產MD82、MD90飛機的全過程,在中國航空工業領域摸爬滾打了幾十年,是中國要上大飛機項目的堅定支持者。

  1997年前后,上海飛機研究所的部分職工曾向中央寫信,建議我國要獨立自主地發展自己的大飛機。有熟知他的人回憶說,當時一種說法是,吳興世因被懷疑是此次上書行動的“支持者”,被罷免了所長職務。

  盡管遭遇挫折,但他要做大飛機的決心沒變。3年前,他獲知王大珩等院士就發展大飛機產業一事向中央領導寫信后,曾對記者說:“中國跨世紀的發展,沒有自己的大型飛機,要實現軍事上的一些事情、經濟的更快發展,是不可能的。”

  如今,吳興世是中航商用飛機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總設計師。“中航商”是我國前兩年正式上馬的ARJ支線飛機項目的實施主體。去年底,零部件生產已在上海、西安、成都、沈陽四個地方同時開工。但吳興世對大飛機工業仍念念不忘。“如果買外國飛機,你開發天空資源就受制于人。因為什么樣的飛機、什么時候、以什么價格賣給你,都掌握在人家手中。”

  國內一家民航公司的一位領導也支持國家發展大飛機:“中國要成為航空工業強國,除了要擁有世界一流的航空公司和國際樞紐港,還要有自己的大飛機制造業。”

  發展大飛機制造業在軍事上的意義也日顯突出。“軍用運輸機是我國的短項,但老外不賣給我們。即使賣1-2架,不賣配件也沒用。”一位知情者說。

  根據美國波音公司的預測,在未來20年內,中國需要購買民用客機2400余架,價值高達1970億美元而主力機型就是干線飛機。“飛機工業是一項戰略性產業我們不能把整個市場拱手相讓。”中國航空業一位專家說。

  方案之爭

  據國務院大飛機項目論證組的一位專家透露,對于中國要不要自己造大飛機的問題,目前“大家意見比較一致”。但在“怎么做”的路徑上,卻存在著不同意見。

  “我認為應該從軍機入手,有些關鍵技術得通過軍機來突破,”中國工程院院士、航空一集團科技委副主任劉大響說,“民機必須要有市場的配合,但軍機有需求。”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工程管理學部副主任郭重慶也表示:“軍機很難買到,人家封鎖你,只好自己造。”

  劉大響和郭重慶的理由簡單而清晰:按照我國飛機工業現有技術水平和制造能力,要取得美國聯邦航空局(FAA)和歐洲聯合適航當局(GAA)的適航證,并非易事。“沒有FAA論證,飛到國外去,人家根本不接受。”他們還擔心,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中國的消費者和航空公司目前是否接受國產飛機?

  劉大響和郭重慶的憂慮并非憑空而來。運十當年中途夭折,雖有政治因素等多種原因,但很重要的一條是拿不到民航的訂單,為此中國民航一再受到航空工業界的抨擊。

  但時移勢易,隨著我國科技和制造業水平的大幅提高,中國民航對中國航空工業的態度已發生了變化。中航商用飛機公司的ARJ21支線飛機要到2006年才能交貨,但目前已獲得國內航空公司35架飛機的訂單。去年12月,中國民航總局局長楊元元還曾親臨哈爾濱飛機制造廠,參加ERJ支線飛機的首飛儀式。

  “如果主要技術指標不比國外差,將來同樣沒有理由不用國產大飛機,FAA和GAA也沒有理由拒絕發證。”民航總局適航司的一位官員向記者表示。

  中國大飛機產業的發展路徑究竟應該從軍到民,還是直接上馬民機?“軍機和民機,經營理念不一樣,”吳興世說,“民用飛機是綜合成本最小化,軍用飛機是成本合理合法最大化,全世界都一樣。”他認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果我國現在決定要上大飛機項目,無疑應以取得適航證,直接進入民航市場為目標。

  此外,與20多年前相比,大飛機項目的運作方式也將發生重大改變。我國的大飛機要想盡早飛上藍天,必須組建一個新的實行現代企業制度、產權多元化的民用飛機制造公司,由它來具體實施這個國家項目。

  但他們不贊成與波音或空客搞合資。“這個項目必須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波音和空客不可能真心實意與我們合作,因為他們不可能培養一個新的競爭者。”

  按照我國航空工業現有水平,能否承載制造大飛機的重任?“能力還是有的。”劉大響說。吳興世則表示:“飛機的設計和生產能力不可能憑空產生,只有在研制、生產和銷售服務的實踐中才能提高。”

  有航空專家認為,通過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中國與波音合作建造35架MD82和兩架MD90飛機,中國已初步獲得了干線飛機的生產技術,基本具備了生產干線飛機的能力。

  上海躍躍欲試

  面對巨大的發展機遇,全國不少城市都滿懷期待。“各地積極性都很高。”國務院大飛機項目論證組的那位專家說。

  上海更是躍躍欲試,希望大飛機項目能夠落戶上海,為新一輪經濟增長注入動力。“這件事如果成的話,對上海影響會很大,”一位知情者透露,“上海現在正在積極爭取,一旦拿下后,會積極推進。”

  上海市高層這兩年一直在為這個城市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當前,上海經濟的支撐點主要有兩塊:汽車和房地產,“但這兩個產業都已進入風險期”,上海社會科學院部門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楊建文說。

  據分析,到2006至2007年,我國汽車工業的產能與市場需求的矛盾將會十分突出;根據我國對WTO的入世承諾,屆時進口車也會對國內車市產生沖擊。“今后幾年,汽車工業變數很多,上海市高層領導為此夜不能寐。”有知情者透露。

  而上海的房地產業經過連續數年攀升后,市場風險也在積累。因此,“上海在近期,最晚在中期之內,需要有一個最能夠替代這兩個產業,或其中一個產業,在經濟增長中起重要作用的新產業”,楊建文說。

  大飛機項目無疑是上海最好的選擇。一輛汽車由2000多個零部件組成;一架飛機由20000多個零部件構成,而且飛機的科技含量遠高于汽車。如果大飛機項目能夠落戶上海,將會極大帶動這個城市其他工業產業的發展,并促進科技水平的提高。

  如果大飛機項目落戶上海,還能解開上海的一個結。近兩年,批評上海與周邊城市尤其江浙兩省產業同構,在制造業領域低層次競爭的聲音不絕于耳。但上海有自己的苦衷,因為上海也有大批勞動力需要安排,同時產業結構的調整需要時間和過程。

  大飛機產業若能在上海形成,上海與周邊城市就可以分工合作,協調發展。“上海的飛機配套項目能夠帶動長三角制造業,周邊的制造業也能烘托上海的高新產業,我們一直追求的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就能尋找到比較好的結合點,以上海為中心的世界第六大都市圈將有望形成。”楊建文對此充滿了希望。

  上海也具備建設大飛機基地的條件。上海有研制、生產運十,與麥道合作裝配MD82、MD90飛機留下的基礎;上海的技術力量、制造和配套能力在全國數一數二;上海具有對發展飛機產業至關重要的金融市場。“這是一個綜合性的基礎,不是國家在什么地方投幾百個億就能形成。”楊建文說。

  吳興世則從另一個角度闡述了將大飛機基地建在上海的理由:民機工業要與客戶打交道,產品資源要服務,客戶要培訓,零部件要供應。“如果配件中心設在浦東機場,所有的飛機,在中國任何一個機場出毛病,24小時之內,飛機公司都能把配件送到。假如飛機公司設在別的地方,不一定具備這個條件。”

  但郭重慶認為:“西安飛機制造廠大飛機力量比較強,沒有必要另起爐灶。”國務院大飛機項目論證組的一位專家則強調:“這是國家項目,各地應像抓兩彈一星、載人飛船那樣,打中華牌。”

  吳興世和楊建文都建議中國的大飛機項目盡快啟動。據吳興世介紹,等到項目變得非常具體,開始全面設計和生產,前期工作至少需要3-5年時間。而目前美國及歐洲國家與我國處于比較友好的時期,時不我待,“我們要利用這千載難逢的機會,把干線飛機拿下來”,楊建文說。






評論】【財經論壇】【推薦】【 】【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一
關鍵詞二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3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