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銀行界人士在談到銀行奪取了郵政儲蓄的匯兌業務時認為,既然郵政能夠辦理儲蓄,為什么銀行就不能依托自己的科技優勢和網點優勢,辦理匯款業務呢?銀行此舉其實也是報仇———報郵政搶奪儲蓄的一箭之仇。
據介紹,在匯兌的收費標準上,銀行目前有不同方式,一種是按照國家計委、中國人民銀行制定的《關于制定電子匯劃收費標準的通知》中要求的1萬元以下收費5元;1萬元到10萬元之間收費10元;10萬元到50萬元之間收費15元;50萬元到100萬元收費20元,100萬元以上按照萬分之零點二的標準收取,最高不超過200元。另外就是一些銀行設定最高收費50元為止;而一些辦理即時到帳的銀行雖然效率高,但是收費上限很多都為10元。
而目前上海郵政的電子匯兌系統的收費標準為1%,單筆匯款最高限額為1萬元,不足2元的收費為2元,最高收費為50元,同時還可以免費附言20個字。從單筆收費上看,郵政相對實行兩種收費方式的銀行而言,在小額匯兌上顯然要實惠得多,但是超過1萬元的匯款,顯然銀行要比郵局實惠。但是與辦理即時匯兌的銀行相比,僅僅10元的收費、即時到帳的速度顯然使辦慣了傳統匯兌業務郵政無法與之競爭。
銀行界人士指出,郵政匯兌的大“提速”與郵政系統傳統的匯兌系統相比,效率提高速度驚人,但是與招商銀行、交通銀行、中信實業銀行等很多銀行的這邊鼠標一點,那邊就可以取款的即時到帳系統相比,儲蓄的24小時到帳并沒有什么優勢。7月起,隨著上海郵政的電子匯款系統正式開通以及建設銀行、中信銀行等銀行的電子匯兌系統全面開通,電子匯兌忽然成了“熱門貨”,辦慣了居民存取款的銀行和曾經獨領匯兌風騷的郵政在匯兌方面展開激烈爭奪。
據有關方面透露,7月1日開始在本市郵政系統開辦的電子匯款業務至今仍是“白板”一塊,而與郵政冷冷清清的場面相比,交通銀行上海分行的異地匯兌在辦理9個月來,匯兌額度已經超過90億元,下午排隊辦理匯兌成了位于中山南路的交通銀行上海分行營業大廳的一道風景。而在外灘的中國銀行,辦理電子匯兌的登記臺前也圍滿了人。另外在網點上,業內人士指出,銀行顯然要比郵政有優勢,據了解,目前上海郵政只有六個郵政支局可以辦理電子匯兌,但是幾乎各個銀行的支行以及規模較大的儲蓄所都可以辦理電子匯兌,其數量顯然遠遠超過了郵政的網點。與銀行密布大街小巷的營業網點相比,郵政的這六個網點顯然和銀行是無法相比的。
在匯兌方式上,郵政不要求客戶須有郵政儲蓄的儲蓄賬戶,而對銀行而言,往往要求匯款人和取款人都必須在相應的銀行有儲蓄賬戶,但是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目前很多銀行已經不需要匯款人或者取款人必須在銀行有賬戶,例如交通銀行的異地匯款就不需要匯款人必須有交通銀行的賬戶,而其它不少銀行也可以在取款人沒有賬戶的前提下,為取款人開設臨時賬戶,并在到款時候即可開始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