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北京奧運會,是源遠流長的文明與多姿多彩的世界的偉大交匯,也是一個在近代史上飽嘗屈辱的民族在新的全球化時代向世界的一次全新亮相。
在同一個時刻,能夠凝聚全世界如此之多的目光,這是奧林匹克的魅力,也是當今中國的魅力。
雖然時間是最終的裁判,但在今天,回顧歷史,我們不能不說,能與這一刻的光榮相匹配的時刻,并不易見。
我們想到了600多年前的鄭和下西洋。當時,中國周邊環境動蕩,東南亞各國相互猜疑傾軋,海盜猖獗,而海洋一向又被視為畏途。在此背景下,從1405年至1433年的28年間,鄭和七下西洋,遍及30多個國家和地區,達至紅海與非洲東海岸,不僅剿滅海匪,調節矛盾,平息沖突,消除隔閡,維護海上安全與穩定;而且開展海外貿易,用帶去的絲綢、瓷器、茶葉、字畫,與當地的胡椒、亞麻、工藝品等交換,平等自愿,議價成交,融通經貿,交流文化,使源自中國的“海上絲綢之路”臻于頂峰。除此之外,鄭和船隊還十分尊重所到各國的文化,途經錫蘭山(今斯里蘭卡)時,為表達對當地佛教信仰的尊重,他們捐錢修廟,布施香禮,以三種語言所寫的“布施碑”,至今保留在斯里蘭卡首都科倫坡的國家博物館。鄭和本人信仰伊斯蘭教,他在一些地方建立清真寺,傳播伊斯蘭教,還教當地人鑿井筑路,鄭和船隊最后還完成了麥加朝圣之旅,發展了和伊斯蘭國家的友誼。
后人的研究大都認為,作為世界第一個洲際航海家,鄭和下西洋不僅是不畏艱險、百折不撓的征服海洋之旅,不僅開啟了世界航運史從大陸轉向海洋的序幕,也是在經貿領域的和平合作之旅,在文化領域的平等交流之旅。英國歷史學家李約瑟論證,鄭和船隊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船隊,一次遠行動用船只200多艘,大船數十艘,人員多達2.7萬,但其留下的不是血與火的征服與摧毀,而是和平、友誼、互利貿易和相互尊重。鄭和船隊28年的航海活動,只有三次帶有自衛性質的短暫戰事,未曾占據海外寸土。他們不是為了“耀兵異域”,而是為了“協和萬邦”,“一視同仁,共享太平”。李約瑟評價說,東方的航海家中國人從容溫順,不記前仇,慷慨大方,從不威脅他人的生存,雖然可以恩人自居;他們全副武裝,卻從不征服異族,也不建立要塞。
雖然有研究者認為,鄭和下西洋是為了炫耀明朝的天威,為了實現明朝皇帝“內安華夏,外撫四夷”的思想,帶有“自我中心論”的痕跡;但是客觀比較,鄭和船隊沒有在海外建立一塊殖民地,沒有對他們到達的任何地方聲稱擁有主權,夸耀“新大陸”的“發現”,而是以和平交換的方式與所到之地發展貿易關系,不能不說是體現當時人類文明的活動。
鄭和下西洋,在亞非不少國家留下了深刻的文化印記。馬來西亞前首相馬哈蒂爾在反駁“中國威脅論”時曾說,從歷史上講,中華文化從來沒有這樣的傳統,“如果中國要對外侵略,早在600年前就做了。”他說的正是鄭和下西洋的年代。馬來西亞國際貿易和工業部的一位副部長也說過,鄭和下西洋的歷史證明中國經濟蓬勃發展不是威脅,而是可以促進其他國家發展的正面契機。在紀念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500年的時候,《紐約時報》發表長篇文章探討鄭和航海,提出:如果中國持續發展了鄭和時代的開放政策和航海探險,那么,今天的世界將會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