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洛杉磯到北京 從奧運經濟到奧運社會責任
劉晨
2008年北京奧運會讓人們期待的不僅僅是一次精彩的開幕式,不僅僅是中國可以獲得多少枚金牌。北京奧運,要產生新的思想和新的文化,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莫讓奧運經濟陷入“經濟危機”
商業化使奧林匹克運動擺脫了經濟上進退兩難的困境,但商業化也會影響奧運會競技運動的正常進行,甚至使奧林匹克宗旨被扭曲和異化。
1988年漢城奧運會舉辦,許多比賽本應在下午或晚上進行,但為滿足電影廣播權最大買主美國電視廣播公司的要求,組委會將比賽移到早晨以順應美國東部電視的黃金時間。這種移動顯然會影響運動員水平的正常發揮。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由于一味追求商業利益,被戲稱為“最有商業味”;加上一些硬件不夠標準、組織工作混亂,一時間弄得怨聲載道。有人當時就一針見血地指出:“美國人對賺錢的興趣,遠遠勝于對參賽選手的關心。”亞特蘭大奧運會上過濃的商業氣氛,無疑損害了奧林匹克品牌形象。
“商業化能夠而且必須效力于體育運動的發展。在制定計劃時,我們卻不可忘記一條:體育必須有自身的尊嚴,而不能被商業利益所控制。”亞特蘭大奧運會后,當時的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的這一席話,是經驗總結,也是對奧林匹克成員、對后來奧運會組織者的警示。
有市場專家分析,一般情況每投入1億美元,品牌知名度將提高1%,而同樣贊助奧運1億美元,知名度可提高3%。正因為如此,無數企業、商家對奧運趨之若鶩,爭相打出奧運“擦邊球”。大到奧運地產、奧運汽車、奧運工程,小到電動車、食品、玩具以及學習用具等,商家隨意打出奧運旗號,千方百計和奧運套近乎,無形中給公眾造成了奧運經濟的錯覺,感覺奧運會的市場開發無孔不入、全民參與。如此一來,很容易在社會上引發人們對于“奧運會經濟”的反感。
2000年的悉尼奧運會之所以成功,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是經濟效應和社會效應的統一。悉尼奧運會依靠出售電視轉播權、門票等各種收入贏利7.65億澳元(約35億人民幣)的同時,對奧林匹克公園的體育場館和設施做了長遠的規劃,還利用霍姆布什灣一塊760公頃的河邊廢地包括一塊不能使用的沼澤地,一個磚廠,屠宰場和一個軍需品廢料場,興建了奧運村大大節省了成本,因此被稱為有史以來最好的一屆奧運會。
新浪財經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