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里,許多大學生都在各個單位實習,有的是為了修滿學校的實踐學分,有的是想鍛煉一下能力。在某計算機公司實習的大二學生小王,本想實習兩個月的,可干了不到一個月就找個借口離開了,“整天發傳真、打電話、打印文稿,被不同的人差來差去,都是些打雜的活兒,學不到什么真本事,沒意思”。
像小王這樣對“打雜”實習生活頗多抱怨的大學生還不少。然而,不少業內人士和用
人單位卻反問:大學生實習,就不能“打雜”嗎?
本市一外資電腦軟件公司人事主管指出,企業要完成一項軟件制作任務,往往需要一個團隊,花數月甚至半年以上時間,大學生實習往往只有一、兩個月,這么短的時間只夠熟悉一下業務,怎放心把項目交給他們?何況,有的學生責任心不強,如有學生讓他做一件事,只做了一半,就以回學校準備考研、家中有事、身體不適等原因,把事情撂下開溜了。因為雙方并沒簽過協議,企業對這樣的實習生也沒什么約束力。一些企業界人士認為,大學生到單位實習,應主動去適應環境,而不是讓環境來適應你。許多用人單位,新進正式員工也要從底層做起,從小事做起,實習的大學生又為何不能打雜呢?
其實,從對待小事的態度和能力上,能看出人的素質。華東師大畢業生小吳對“打雜”式實習有自己看法。大三時小吳在一家媒體實習,實習兩個月里,能單獨出去采訪寫稿的機會很少,大部分時間是在單位幫人查資料,聯系采訪對象,接聽讀者電話,參加部門的業務討論會,在部門之間奔來跑去傳送材料。目前,小吳在一家廣告公司工作,她說,“實習的日子雖然沒做出什么‘業績’,但對我挺有幫助。因為,它讓我悟出,作為一名職場新人,應如何與同事友好相處,與外界溝通,遇到困難如何處理;也讓我了解到,有的工作看似不起眼,但要做好也需付出艱辛這些基本的做人之道。”
“做事從小事著手,思考從大處著眼。”復旦大學學生服務聯合體主任許玫等教育界人士建議,大學生應換一種思路看待實習的“含金量”。大學生們都希望實習的“含金量”能高一點,能與專業知識、就業方向結合。但面對龐大的需求,這樣的機會并不多。大學生應把實習崗位作為了解社會的一個窗口,做個有心人,學會發現、學會思考。比如,你是學管理的,就可以觀察一下實習單位的管理流程;你是學經濟的,可以從各個側面了解實習單位以及同行業其他單位的經營戰略;你是計算機專業的,可以在干瑣碎小事的同時,了解技術研發的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