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眾人贊成也好,反對也好,中國商學院在向國際商學院靠攏的同時,市場化運作的程度也越來越高,商學院的營銷時代已經來臨
每年九、十月份是MBA招生“旺季”,在將企業高管與資金“請進來”的同時,商學院也不惜重金自我宣傳走出去”。這一切究竟是天經地義還是誤入歧途?
今年9月,復旦大學管理學院2005級的MBA學生還未入學,就已吃上“免費午餐”———參加為期兩天的入學培訓項目Orientation活動。該活動從策劃到執行均由他們的學長操辦,費用也來自于企業贊助。
如今,類似的市場化運作正成為各大商學院獲取經費的重要途徑,它們已滲透到商學院工作的多個環節。
收入仍過于單一
在全球,幾乎所有的商學院都會將自己定位為“非營利性機構”;但與普及型教育不同的是,商學院的重點是職業化教育,主要針對有工作經驗的人士,所以其運作又與傳統教育截然不同。
從國際上的運作經驗來看,商學院的收入來源相對多元化,主要分為學費、捐贈、基金及其他收入。在國際領先的商學院中,捐贈在其總收入中通常占有相當比例,如果沒有私人捐贈或政府支持,幾乎沒有一所商學院能完全靠自身利潤支撐。
以哈佛商學院為例,在其年收入中,企業捐贈占10%至15%,基金投入、學費收入各占40%,其他則是哈佛案例中心、《哈佛商業評論》等雜志及哈佛商學院出版社的收入。
但目前在國內,商學院的收入構成還相對單一,學費仍是最主要的收入來源。比如中歐國際工商學院,90%的經費源自學費,7%來自中國政府與歐盟的贊助,僅有3%來自企業贊助。中歐副院長張維炯認為,理想的比例應該是學費占40至50%,贊助占到20%,基金占20%至30%。
據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尤建新介紹,該校上海國際工商管理碩士(SIMBA)項目有法國航空公司、米其林等企業的董事。這些單位加入時都提供了一定贊助,以作為該項目的活動經費,但項目的日常運營基本還是靠學費收入。
“商學院也要賺錢”
不論商學院是否將贏利作為目標,過于單一的收入結構必然會對商學院的資金狀況帶來影響。張維炯說,中歐的MBA項目培養一個學生要虧損8萬至10萬元人民幣,必須靠高級經理短期培訓項目的贏利進行補貼。由于MBA項目向來是商學院的旗艦項目,所以在資金調劑工作上不能有絲毫懈怠。
作為傳授商業技能的機構,商學院自然不會對虧損現象聽之任之。孔愛國是復旦大學管理學院的MBA項目主任,他坦率地告訴《每日經濟新聞》:“如果商學院本身都賺不了錢,還有什么資格去教學生賺錢呢?商學院終究是商業化教育的載體,所以也應該實行市場化運作!”
前面提到的Orientation活動就是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市場化運作的一個實例。在孔愛國看來,通過類似的活動,贊助企業既可以在學員中間宣傳自身品牌,還可以在活動過程中發掘一些自己青睞的人才;而學員不但獲得了活動資金,還鍛煉了自己的溝通與談判能力,可謂一舉多得。
在國內的商學院市場化運作方面,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管理學院先行一步。早在1996年,上海交通大學管理學院就首開市場化先河———獲得美國安泰國際集團巨額捐贈,并于2000年正式更名為安泰管理學院。該院院長王方華系國內知名的市場營銷學教授,在商學院的營銷上也頗有建樹。
王方華也多次表示:“商學院的運作理念要參照業的模式,要有商業化的意識。對那些有意到商學院學習的企業人而言,他們首先會考察商學院的自我管理、營銷能力,以此衡量其傳授學生管理技能的水平。”
10萬美元冠名論壇
在借鑒企業運作模式的同時,商學院也努力與企業建立各種深度合作關系,取得企業有形或無形的投入。
優秀師資匱乏一直是中國商學院發展的瓶頸所在。西方的商學院市場化程度高,教授與企業、社會接觸廣泛,經驗豐富,并建有成熟的案例庫。與之相比,中國商學院的教授所受限制較多。
為彌補這一不足,商學院通常采用的辦法是開辟第二課堂,以論壇交流、企業走訪等形式豐富商學院的教育內容,構建合作平臺。比如中歐與科爾尼共同開設管理咨詢課程,復旦則與易初蓮花聯手打造物流課程等。
如果說課程合作與高管兼職授課是企業無形資產的投入,那么基礎設施建設、獎學金設置、論壇贊助、研究資助、教席捐贈等則是商學院獲取企業有形資產贊助的主要方式。
目前,冠名是企業贊助的主要形式。10月6日,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20周年院慶活動上,“戴姆勒—克萊斯勒論壇”開講,戴姆勒—克萊斯勒(中國)投資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普夫博士進行了“全球化與國際直接投資浪潮”的主題演講。為了冠名該論壇,戴姆勒—克萊斯勒公司向光華管理學院提供10萬美元的贊助。
這在中國商學院當然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兒,復旦的“渣打—聚勁論壇”采取的也是這種方式。據孔愛國透露,渣打為此捐贈了10余萬元人民幣。中歐、長江商學院等也都有類似項目。
北京大學國際MBA(BiMBA)助理院長張黎教授告訴《每日經濟新聞》:“商學院教育不是基礎素質教育,不能享受國家補貼,所以要學會‘經營教育’。商學院要維持運營,與企業接觸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進行各種社會資源的運作。教育的發展畢竟也要用物質條件作保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