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卡爾森管理學院國際項目發展主任
本報記者 劉永 發自廣州
10月7日對于中山大學嶺南(大學)學院與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卡爾森管理學院來說,是又一屆(China Executive MBA ,下稱“CHEMBA”)合作項目的開始。
對于這個今年5月被評為“中外合作EMBA項目”排名第一的跨國合作教育項目,卡爾森管理學院副院長John AFossum表示,這是學院EMBA全球化重要的里程碑。
CHEMBA項目是卡爾森管理學院全球四個EMBA項目之一,另外三個分別設在學校本部、波蘭的華沙和奧地利的維也納。
卡爾森管理學院國際項目發展主任,CHEMBA項目學術主任 Mahmood Zaidi 教授是這個項目的創始人,從1985年開始,他一直是這項跨國教育的推動者。另外,他是人力資源方面的專家,從事跨國教育的實踐和研究。
記者就跨國教育同跨國公司中國本土化和中國企業國際化等問題,對其進行訪問。
《第一財經日報》:教育全球化的趨勢出現了嗎?目前有哪些方式?
Mahmood Zaidi:隨著經濟全球化,教育全球化也開始逐漸顯露端倪。
跨國公司、跨國組織和各國政府部門,在全球化面前,毫無例外都處在不斷學習過程當中,在管理領域,西方多年的企業管理經驗、技巧和案例,提供了學習的機會。
全球化的趨勢步步緊逼,一方面,全球國際貿易的數量大大超過各國國內貿易的數量;另外,技術的革新,新興產業的興起,特別是IT技術的發達,促成無國界虛擬團隊的出現和跨國管理成為必需,這同時促進了全球化的進程,也使得管理面臨新的挑戰。
在這樣的環境轉變之下,教育開始成為一種產業往外輸出,國際教育成為一種產品,開始進入中國,并由市場規律的主導其價值。
教育全球化表現在生源、學校可以提供的資源、師資力量。
目前比較主流的是三種方式,一是通過跨國招生,學生到提供教育的國家學習;二是提供教育輸出的學校派遣教授到國外任課;三是項目制的多方合作,形成一種教育體系,這種教學方式,最能把各自的優勢發揮出來,管理理念和經驗、案例可以和本土經驗碰撞與交流。
《第一財經日報》:教育全球化取決于哪些因素?
Mahmood Zaidi:在美國,全球化接受程度比較高,他們往往把自己置身于全球領導者這樣一個角色;另外,商業領域也在加大對利益的追逐,這些因素推動了全球化的教育。
教育全球化面臨的挑戰包括,跨文化的管理、全球資源的匱乏,國際項目往往需要調動國際資源;另外,變革需要時間,接受變革更是,重要性和緊迫性并不是完全同步。
跨文化管理是一個值得分析的難點。
1991年我們啟動華沙EMBA項目的時候,前蘇聯已解體,柏林墻被推倒,波蘭仍然是以計劃經濟為主的市場體制,在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甚至作為國家整體行為上,根本沒有國際化意識。
在這樣的情況下,一個商學院能做的并不是改變整個國家,改變在不同的市場體制下的人民的觀念,能做的只是通過一個國際化教育來逐步展示。
這種跨文化的管理,不僅僅在不同經濟體制下,即便是在同一經濟體制下的美國和歐洲,差別也很大,比如在社會保障體系完備的歐洲,人民收入能達到一定水平,生活有保障,他們就不會像美國人一樣喜歡社交,通過他們建立廣泛的社會資源是很難的事情。
在中國,更講究關系,比如現在在廣州廣交會期間,要在廣州訂酒店是非常困難的事,但他在這個酒店住了4年,上上下下的人已經熟悉了,現在,幾乎隨時都可以訂到酒店,關系是中國的特色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