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晶 北京報道
在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院長陳家強看來,全球經濟一體化加速了商學院教育必須相應“國際化”。“不管是現在還是未來,我們的學生都在面臨著多元化的工作環境,在這樣一個環境里,面對來自各國的人員,他們如何自如經營運作、如何建立一支有效團隊、是否具備國際化的管理能力相當重要。”他說。立志創辦“國際化研究型大學”使得年輕
的香港科大在短短10年間就成為了世界知名大學。在最新一次的《金融時報》MBA排名中,香港科大商學院研究成果全球排名20,MBA全球排名44。
要實現商學院教育“國際化”,首先需要國際化師資,目前140名的教授來自世界各地,在這些教授國籍構成中,香港、臺灣以及內地占34%,美國占28%,韓國占12%,加拿大占6%,其他為歐洲、印度、澳洲、新加坡、馬來西亞等。科大商學院的學生也在有意識地保持著“國際化”。現在在MBA學生里,內地學生比例占據20%多,香港學生在20%左右,其他學生來自全球其他國家。陳家強說:“我們希望維持這個招生路線,盡管大陸MBA學生市場很大,但是我們不會因此盲目擴大招收內地學生比例。這樣做不僅與我們的國際化戰略吻合,同時也是讓學生學習覺得真正物有所值——他們來到科大學習就是希望能夠和國際的學生交流,得到更多國際的經驗!
除了師資與生源的“國際化”控制,香港科大十分注重“國際化”培養,提供多數學生去美國和歐洲等國家做交換生,這是科大的一大特色。所有的MBA學生,必須參加一個學期的國際交換生計劃;近五成的本科生可參加此計劃。國際上最先進的“教授治!睂W術管理制度以及英語教學,使得香港科大整套體制完全跟國際接軌,成為國際化管理的基礎所在。
“研究型”則是香港科大商學院意欲成為世界級商學院的保證。陳家強說,世界級的主流商學院如哈佛商學院、芝加哥大學商學院、沃頓商學院等都是在國際上十分出色的研究型商學院,所以科大要辦好商學院,必須在研究方面塑造出有想象力的地位。“研究型”也代表著大學、商學院的核心文化,憑借這一核心文化才能吸引研究型的教授。一位香港科大教授曾經這樣打比方說過,如果一個歐美國家的研究型大學教授訪問香港,他必然會去香港科大,盡管他也許是香港其他大學邀請來香港訪問的。陳家強認為,老師或者教授如果只是純粹傳輸知識,完全意義上的“教書”而非自身將知識提高并有所創新,那么這樣的教育機構很容易就會被社會淘汰。
香港科大商學院不僅倡導“國際化”、“研究型”,它現在更加凸現出獨一無二的“跨文化教育”優勢。隨著中國企業國際化步伐的加快、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加速,陳家強相信香港科大商學院的這一教育優勢有著現實意義。
訪談
問:您如何理解科大倡導的“跨文化教育”?
答:我一直不相信所謂“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這樣的說法,我不知“中學”哪些是應該保留的,“西學”哪些是可以借用的,這樣的說法太復雜。
對我們來說,跨文化教育是商學院教育的根本趨勢,是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需求?缥幕皇堑扔谑裁次幕家荒軣o條件接受,不管看待哪國文化,都必須持有公平的、開放的觀點,必須批判地接受,糅合其中精粹。這其實是一種對待文化的態度,包括我們中國學生對中國文化需要不摒棄批判態度,美國學生也一樣,對美國文化也要批判地接受,但要在包容的基礎上進行批判,容許別人有不同的想法,畢竟每個人的背景、文化不同。 問:您認為亞洲商學院特別是香港特區的商學院在跨文化研究方面有哪些優勢?
答:跨文化團隊、跨文化管理都是現在很熱的詞語,隨著國際化程度的加深,跨文化將是各個企業面臨的問題,也是教育的新方向。
但至少現在來看,許多商學院在跨文化教育上沒有太多的想法。比如美國有一半的商學院在跨文化教育上做得并不好,它們往往堅持“大美國”的觀念,認為美國本土文化就是國際文化。這里面有特別的因素,美國經濟太大,在美國就有許多生意做。但是歐洲人沒有這樣的美國本位觀念,它們比較多文化。不過,美國商學院現在也是在改變,很多美國的商學院聘請了許多外國教授,美國的商學院教授也在走向國際化,只是走得比較慢。
基于此,我認為其實亞洲區商學院就有許多機遇,在某些項目上我們會比美國商學院強,比如跨文化教育。我們香港科大也就在此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
但這一點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就不那么容易了。美國擁有非常強的經濟體系、教育制度、人才制度,它吸收其它文化的能力也很強,隨機應變也迅速,我們亞洲的東西它如果學習的話速度也很快。
問:科大商學院具體是如何做的?
答:不僅擁有跨文化的教授、跨文化的學生,我們更希望學生們在這樣跨文化的氛圍里學習書本之外的“軟技巧”,也就是說除了掌握MBA知識,他們更要具備跨文化的良好溝通能力、領導能力?拼蠓浅娬{人與人之間的“軟技巧”,也提供了許多這樣的訓練機會。我們的教學靈活,給學生們體驗和機會,通過平時學習圈、生活圈里各種文化的沖擊,通過作為交換生增加的鍛煉機會,培養了各種作為“人”的能力,尤其是和不同文化、不同社會背景的人在一起多了很多敏感,也學會了如何處理比較復雜、比較困難的事情。
現在在內地工作的許多香港、臺灣經理人,他們往往擁有很多地方不同的工作背景,你觀察他們從成長到現在的位置上,其實走過了很多路,這些跨文化的工作經驗、生活經歷給了他許多沖擊,便逐漸形成了跨文化能力。歐美人管理能力較強也與他們從小就倡導溝通、倡導表現密不可分。
問:讓學生們踏入或重入社會時更好地與現今商業社會對接,科大商學院有沒有什么獨特的做法?
答:這個問題很好,商學院培養的學生都希望能夠學以致用?拼笤趯W生剛入校后,就會專門針對職業規劃和他們進行溝通探討。我認為,學以致用必須是學生自己的擅長之處,如果不是長處,很難致用。就像很多人希望讀了MBA以后去投資銀行,因為投資銀行薪水高,但是如果金融不是你的特長,而你一定要學金融,畢業后你很有可能就進不了投資銀行。我們希望幫助學生找到所長,和他們定下學習計劃,培養他們如何發揮所長,避其所短,最終找到其價值所在。
現在,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們設計職業,我們負責這項工作的老師就是專門從獵頭公司聘請過來的人力資源專家。
我總是在說,學生就是我們的產品,這樣做的效果不僅使得學生受益,反過來,也通過學生這些產品日后工作了的口碑傳播加強了科大自身品牌的正面影響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