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漏丹 楊晶晶(實習)北京報道
如果說國內很多管理教育項目一開始是抱著學習者的心態從國外搬回商業教育的全部內容,那么北大國際MBA(BiMBA)從一開始就試圖做創造者。它背靠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最大化地發揮了在中國問題研究上的資源優勢。
雖然是一個中美合作的項目,BiMBA卻一直堅持 “天時地利人和”三結合的教學模式,也就是堅持尋找適合中國特殊情況的商學教育。推動中國經濟學、管理學科教學、科研的發展,這是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創辦BiMBA的目的,也是BiMBA堅持的遠景目標。
盡管只有七年歷史,BiMBA今年卻連獲兩項殊榮——在《財富》(中文版)“2005年中國工商管理教育調查”中名列第一,而《福布斯》(中文版)也評選其為2005年中國最有價值的在職MBA教育!敦敻弧氛{查的是MBA的受教育者自己對MBA教育的認同程度,《福布斯》評比的是市場對MBA教育產品的評價。來自學生和雇主的反應說明,BiMBA以研究為核心的發展戰略,適應中國的商學教育,這種發展模式也值得被中國其他的商學院和商學項目共同分享。
“如果說我們對中國商學教育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就在于我們對中國商學的教育模式作出了嘗試! 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BiMBA項目負責人林毅夫說。在今天,當國內絕大多數管理教育項目都需要反思全面西學的歷史時,BiMBA是一開始就在這個問題上找到了定位,從BiMBA的發展,可以看到中國商學教育將來的發展方向。
訪談
問:回顧BiMBA的發展歷史,您認為有哪些經驗值得借鑒?
答:我們取得一定的成功和我們一開始的定位有關。中國人講要成就一個事業必須掌握“天時地利人和”。
商學院教育興起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美國,那時美國已經是全世界最發達的國家,和其他發達國家一樣,經濟基礎高,各項制度完善,而且經濟發展的速度相對緩慢,平均起來每年的增長率只有2%,經濟結構和制度相對穩定。商學教育無非就是要增加學生面對市場的競爭環境做出準確決策的能力,是一種人力資本的提高。既然社會結構和制度環境相對穩定,也就不太需要去研究這些變動,學習怎樣應對這種變動帶來的機遇與挑戰,發達國家的商學教育教的主要是加強企業內部的管理,調動職工的積極性等屬于“人和”;找準市場定位,發揮比較優勢,實現競爭優勢等屬于“地利”的內容。但是,發達國家MBA教育缺乏大的制度環境、社會結構變化給企業發展帶來的機遇和挑戰的“天時”教育。
我國是一個轉型中國家,又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轉型中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最大的特點就是經濟基礎比較低,并且各種制度比較不完善,但是經濟發展成功的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速度每年可以達到10%左右,而且持續幾十年。在如此快速發展的過程當中,大的制度環境、大的社會結構變動都會特別快,這種宏觀環境的變動給企業帶來許多發達國家所沒有的屬于“天時”范疇的機遇和挑戰。
國外商學教育所缺的,正是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的優勢所在,因為中國經濟研究中心自成立以來一直在研究中國大的制度變革,大的社會變革,大的經濟發展。BiMBA成立之初我們就有意識地把我們的優勢跟國外的優勢結合起來,形成一個比較特殊的、適合中國這種轉型中、發展中國家的商學教育觀。
問:您認為目前國內商學院與國外頂級商學院,主要的差距在哪里?
答:國外的頂級商學院之所以頂級,最重要的是他們的學生對課程滿意,市場對這些學生也滿意。目前我們國內的商學院跟國外最大的差距就在這個地方,根據《財富》雜志的調查,有57%讀過MBA的學生如果讓他們重新選擇,會不選擇讀MBA,說明現在國內商學院的教育并未讓學生滿意。
問:經過十多年向西方學習管理教育的過程,現在國內也在開始對此進行反思。那您覺得對中國的商學院和管理教育項目來說,最應該注意的問題是什么?
答:作為商學院,對學生來講,是以教學為主,但是要教好學生,讓學生覺得所學有用,一定要有研究。因為,即使在美國,雖然沒有大的天時的變動,但技術、產業、市場條件的變動也是不斷的。隨著這些變動,有效的內部管理、產業選擇、競爭方式也必須不斷調整。商學院的教授只有深入做研究,并把研究的成果作為教學的內容,才能讓學生覺得學到的和他們面對的工作不脫節。另外,不僅要教學生現有的理論,還要教學生如何去收集信息、分析問題、做出決策這種屬于“研究”范疇的能力。除非老師自己精于研究,否則難以教人家怎樣做研究。
如果國內老師自己不做研究,只能把國外現有的理論搬過來教,國外的理論也許可以解決國外的問題。但是,國外的發展階段、社會結構、法制環境,跟我們都是不一樣的,所以那些理論搬到我國難免出現“淮南為橘,淮北為枳”的困境,讓學生覺得隔靴搔癢,而且,也難于指導學生將來面對問題時如何去克服。
問:現在有很多商學院已經或者正在計劃將自己開發的中國企業的案例推銷給世界。中國的商學院要進行自我創造,案例的國際化是不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答:這是很重要的一步,不過只是很小的一步。BiMBA也教案例,但是案例只是教學內容的一小部分而已,更重要的是研究和理論。這就像寫報道文學和提出新的理論之間的差距。案例不過是描述一件事情的來龍去脈,企業當時所作出的決策其實不見得就是惟一的決策,或是正確的決策,也不見得就是最好的決策。真正要教的不是案例本身,案例只不過是作為討論的素材而已。目前,國外對中國的案例感興趣是因為對中國市場感興趣,但是,如果只是要了解中國市場的發展狀況,《商業周刊》、《財富》、《新聞周刊》、《時代》等的封面報道會談得更全面。
管理教育有兩種教法。一種是教授理論,以芝加哥大學商學院為代表,另一種是案例教學,以哈佛商學院為代表。兩者的差異其實并不像表面看的那么大,比如說,以理論教學為主的,出的考題一般都是具體的現實問題。教案例為主的,教學生的時候會告訴同學如何用理論來分析。所以真正好的教育一定是殊途同歸,教出來的學生都是會收集信息、分析信息、進行決策;都擁有不斷學習、不斷從現象去了解背后因果過程的這種能力。就中國商學院教育的發展來說,中國案例的國際化是邁開了一個很重要的一步,但是,更重要的是必須根據中國的實際問題不斷進行深入的研究,提出新的理論。
BiMBA的教育是將理論和案例兩者結合。老師必須以研究為主,我們對老師的教學量要求并不高,一個老師一年的教學量是三門課,目的就是給老師更多的時間去從事研究。
問:對商學院的定位一直存在爭議,究竟商學院應該更傾向于企業化運作,還是應該更傾向是一個研究機構?
答:我想這是兩方面的結合。
教育是百年樹人的事業,中國的商學院教育必須要面對產業、技術、制度和社會環境的快速變動在內容和形式上不斷調整,不搞科研怎么行?因此一個好的教學機構,要搞好教學,一定要搞好研究。但是,內部的管理要有效率必須是企業化的,不能是大鍋飯,干好干壞一個樣。所以,這兩者并不矛盾,并不是說一個研究型的機構,就不能夠進行企業化的管理。商學院教育的企業化管理就是要提高效率,但是,教育是不能以利潤最大化作為目標的。如果把商學院教育的企業化運作認為是利用大學教育的壟斷地位來實現利潤最大化,那就不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