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MBAEMBA > 正文
 

中歐簡介:七年躋身世界商學院百強實錄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17日 15:48 新浪財經

  王建鉚

  2002年1月末,中國加入WTO后的第一個初春,在上海浦東這片舉世矚目的熱土上,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像春雷般傳向四方──創立于1994年的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躋身世界權威媒體《金融時報》2002年度MBA全球百強,在亞洲地區僅次于香港科技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中歐不僅是首個殺入全球百強的中國大陸商學院,更是全球百強中最年輕的商學院,一時間吸
引了全世界無數驚奇的目光。

  在此之前,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的全日制MBA課程已經在1999年被《亞洲企業》評為亞洲第十七、2000年被《亞洲周刊》評為亞洲第十四、2001年被《MBA職業指南》評為亞洲第五,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的EMBA課程已經在2000年被《亞洲周刊》評為亞洲第十、2001年被《金融時報》評為2001年度全球第二十九(亞洲第二)。因此,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已經無可爭辯地達到了中國大陸第一和亞洲一流的水準,創造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又一個奇跡。七年間從零到全球百強,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的奇跡是怎么創造出來的呢?

  一、創業篇

  1. “中歐構想”

  1992年是中國改革開放史上的重要轉折點。在這一年,《人民日報》元旦社論宣布對國民經濟的調整順利完成;1月,鄧小平南巡,發表了著名的“南方談話”; 2 月,關于恢復中國關貿總協定締約方地位的談判重新啟動;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確立了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宏偉目標。這一切表明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階段。正是在這一年,當時在北京辦學的中歐管理中心歐方負責人Jan Borgonjon(楊亨)先生南下上海,與上海交通大學和上海市人民政府進行了接觸,提出了利用歐盟對華援助資金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創辦一所一流國際化商學院的構想。

  中歐管理中心是由歐共體和國家經貿委1984年于北京創辦的,是最早將工商管理碩士(MBA)課程引入中國的兩個中外合作教育項目之一。而上海交通大學當時是在管理教育領域與海外合作項目最多的大學。楊亨先生與他第一個接觸的上海交大管理學院常務副院長張國華教授一致認為,未來幾十年中國對國際化高級企業管理人才的需求將急劇增長。盡管中國已有幾個試點院校在探索MBA教育,但其規模、水平和國際化程度都遠遠無法滿足市場需求。

  “中歐構想”得到了上海交通大學校長翁史烈教授、上海交大管理學院名譽院長李家鎬教授及上海市教委負責人劉克先生和王生洪教授的大力支持,并迅速上報市委書記吳邦國、市長黃菊、前任市長汪道涵等領導。上海市領導高瞻遠矚,當機立斷,指示上海交通大學和上海市的有關部門立即開始與歐共體方面進行正式接觸,“中歐構想”進入論證實施階段。

  “中歐構想”是一項創舉,具有深遠意義。建立一所國際化的商學院將填補對高層次管理人才需求的缺口,加速管理人才本地化,改善投資環境。更重要的是,這一項目將成為對中國教育改革的大膽探索。一所國際化的商學院就是一個“教育特區”,通過它不僅可以吸引外資以彌補我國教育經費的不足,而且可以借鑒發達國家辦學經驗,加快中國教育產業與國際市場的接軌。

  2. “特區”誕生

  1994年2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歐共體委員會(現為歐盟委員會)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歐共體委員會關于組建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的備忘錄》。3月初,中歐管理中心遷往上海,以張國華教授為首的第一批來自上海交通大學的籌建人員加入中歐管理中心,一方面開設短期培訓課程,一方面緊鑼密鼓地籌建中歐國際工商學院。1994年9月和10月,歐盟委員會副主席列昂•布里坦爵士和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部長吳儀分別代表歐盟和中國政府簽署了《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財務協議》。1994年11月8日,中、歐雙方政府分別指定的項目執行單位上海交通大學和歐洲管理發展基金會簽署了《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合同》。同日,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成立典禮暨新校園奠基儀式在浦東金橋隆重舉行,中國第一所中外合作、專門從事國際化管理教育的研究生院正式誕生。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財務協議》對中歐的法律地位作了明確規定: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是一個具有有限責任的非盈利性教育機構,享有充分的法人資格,具有在學術、財務、人事、外事等方面的決策自主權,能夠執行所有財務、行政和契約活動。因此,《財務協議》在法律上賦予了中歐國內任何一所商學院所沒有的獨立法人地位和高度辦學自主權,使中歐成為了中國管理教育的一個特區。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合同》在體制上對中歐的運作制定了嚴格的規范。中歐參照國際一流商學院的慣例,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管理委員會負責制:由中、歐雙方各聘請五名董事組成董事會,再由董事會任命中、歐雙方正副院長各一名組成管理委員會負責日常管理。學院第一任董事長是上海交通大學校長翁史烈教授,學院第一任管理委員會成員是李家鎬院長、Joachim Frohn院長(執行院長)、張國華副院長和David Southworth副院長。學院還聘請了來自10所國際馳名商學院和學術研究機構的教授組成學術委員會,并由在西班牙管理教育界享有盛名的Pedro Nueno教授擔任學術委員會主席,通過在課程設置、教授選聘等方面提供監督和咨詢來確保學院的學術水準。此外,為確保學院和企業界保持密切聯系,學院設立了公司顧問委員會,聘請贊助企業的代表為委員,與企業界建立了有效的信息溝通渠道。

  3.志在一流

  早在項目論證階段,中、歐雙方就為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規劃了宏偉藍圖。《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財務協議》明確提出,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要在五年內成為亞洲一流商學院,而且要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成為世界一流商學院。

  一流商學院必須有一流師資、一流生源、一流課程、一流設施和一流品牌。要達到這一標準,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面臨嚴峻挑戰。首先,建設一流校園設施和一流長期教授隊伍,需要巨額資金投入。即使學費收入能平衡運營支出,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在1994-1999年的建設資金也只有上海市和歐盟分別提供的1052萬歐洲貨幣單位(包括土地作價480萬美元)和1485萬歐洲貨幣單位。這樣規模的資金投入單單建設一流校園設施或者單單建設一流長期教授隊伍尚且不足,更不用說要想兼得“魚” 與“熊掌”了。其次,即使有了充足的資金,一流師資、一流生源、一流課程、一流設施和一流品牌中任何一項的建設也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一流師資、一流生源、一流課程、一流設施和一流品牌的建設之間還存在著沒有“雞”就沒有“蛋”、 沒有“蛋”就沒有“雞”的互為因果的關系,其中“沒有一流品牌就難以招聘到一流教授,沒有一流教授就難以建立一流品牌”就是最難突破的怪圈。

  4. “借雞生蛋”

  為了在五年內辦成亞洲一流商學院,中歐的創始人創造性地提出了“借雞生蛋”和“借窩生蛋”的思路,有效地突破了資源瓶頸,使中歐能夠從盡可能高的起點起步。“借雞生蛋”和“借窩生蛋”就是在一流的長期教授隊伍和一流的校園設施沒有建立起來之前從海外引進一流的客座教授和租借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部分較好的設施并加以必要的改造來開展一流的教學,并通過一流的教學來打造一流的品牌。時間就是機遇。就是靠借來的師資和設施,中歐在成立當月就開設了第一個短期培訓課程,第一屆MBA和EMBA學員也分別于1995年3月和5月正式進入中國大陸第一個由國際一流師資執教的商學院深造。

  “借雞生蛋”有效地解決了中歐創建初期的資源瓶頸問題。從海外引進的客座教授把國際一流商學院通過長期實踐積累的寶貴經驗帶給了中歐,使中歐的教學具備了倡導互動性教學,重視課堂討論和小組案例研討,鼓勵學員參與教學和共享經驗的鮮明特色。此外,海外引進的客座教授還非常重視將現代信息技術(如商務模擬技術和互聯網技術)應用于教學實踐,不僅提高了效率,而且培養了學員適應信息時代的能力。中歐建立了一套嚴格的教學評估體系,對每一位教授所講授的每一門課都組織學員進行評估,對達不到標準的教授堅決淘汰。大浪淘沙式的篩選保證了任教中歐的教授大多來自海外著名商學院并具有一流的教學水平。

  但是“借雞生蛋”也極大地增加了中歐在運作上的難度。由于來自海外的客座教授只在授課期間在中歐作短暫停留,每年的招生筆試命題、近千人次的招生面試和數百余份學生項目報告的批改都主要落在以留學歸國人員為骨干的管理團隊身上。為了按時、保質、保量完成任務,很多人經常放棄節假日休息。由于海外商學院的暑假是聘請客座教授的大好時機,中歐為了能聘請到最好的客座教授而成了國內唯一一所沒有暑假的院校。由于絕大多數客座教授不通中文,中歐專門招聘和培養了一批國內一流的工商管理口譯和筆譯人才,成立了翻譯出版部。中歐還為每年上百人次的客座教授安排簽證、住宿、交通和旅游、娛樂活動。

  “借窩生蛋”也是如此。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遠離市區,不少中歐的員工每天要在交通上花費三四個小時。隨著招生規模不斷擴大,教室、辦公室、學員宿舍都面臨短缺,特別是1999年上海交通大學部分院系向閔行校區的遷移使教學、辦公、住宿場地的供需矛盾更為突出,以至中歐MBA學員宿舍在一年之內搬遷了三次,最后部分學員只得臨時住進了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的招待所。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中歐的全體師生員工想方設法克服困難,保證了教學工作的正常開展。

  與此同時,中歐開始設計和建設自己的一流校園。為營造一流的教學環境,中歐重金聘請曾設計過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安德森商學院等著名建筑的國際馳名的貝聿明設計事務所進行整體設計。經過反復修改,最終確定了一個融古代中國園林和現代國際都市風格為一體的方案,其獨特品位與巧妙構思令人嘆為觀止。考慮到辦學規模的發展和資金來源,中歐的校園建設采取了整體規劃,分期建設的方針。首先集中現有資金盡快建成新校園第一期工程,然后在中歐的品牌初步形成和新的資金到位后,配合長期教授隊伍的建設相機啟動第二期工程的建設。1997年12 月28日,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在浦東金橋的新校園在經過了充分的籌劃、設計和準備之后破土動工。

  5.創業元勛

  中歐創始人之一李家鎬教授為中歐師生員工作出了表率。李家鎬教授出任中歐中方院長時已屆70高齡。他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為中歐在體制外創新和發展排除障礙、開拓空間。他以“活著一分鐘,就要奮斗六十秒”的精神忘我工作,除分管學院新校園建設的領導工作外,還擔負全院MBA和EMBA《中國經濟制度概論》課的全部教學任務,并親自參加MBA和EMBA考生面試。在為中歐拼搏的三年半中,他鞠躬盡瘁,把生命的最后歲月獻給了中國管理教育的崇高事業。1998年4月,李家鎬院長被確診患了晚期胰腺癌。5月29日,李家鎬院長與世長辭。李院長的事跡是中歐人創業艱辛的寫照,也激勵著中歐人不斷進取。

  中歐的另一位創始人、西班牙IESE商學院的著名教授、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學術委員會主席Pedro Nueno教授也作出了無私的貢獻。Nueno教授組建了由歐洲、北美和中國權威商學院和學術研究機構學者組成的學術委員會,幫助中歐設計課程和招聘教授,還義務走訪了上百家跨國公司和政府部門,為中歐爭取贊助。由于他的努力,西班牙政府在1999年3月向中歐捐贈三百萬美元用于在中歐設立教席、建設2號學生宿舍和西班牙中心,許多跨國公司也紛紛以各種形式向中歐提供了資助。

  2001年4月,為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的創立和發展作出了歷史性貢獻的李家鎬教授、翁史烈教授和Pedro Nueno教授被授予“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杰出貢獻人士”的稱號。

  二、 創新篇

  1. 走向市場

  一流商學院除了必須有一流師資和一流設施之外,還必須有一流生源和一流課程。在生源和課程方面,中歐需要突破的主要不是資源的限制、而是體制的束縛。國內院校的MBA 教育始于1991年,當時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9所院校在其原有的經濟學門類企業管理專業和工學門類管理工程專業之內試辦工商管理碩士學位。1994年,試點院校的數目擴大到了26所。1997年,試點院校的數目又進一步擴大到了56所。盡管國內的工商管理碩士為了便于對外交流而翻譯成MBA,其課程設置和招生與國外的MBA相比有很大差異。根據有關部門的規定,國內MBA課程的學員必須通過全國統一的研究生入學考試(1997年改為全國MBA聯考)、學習全國統一的教學大綱設置的課目并撰寫碩士學位論文, 國內的MBA學位證書由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統一印制和管理。但是和國外商學院的MBA以全日制課程為主相反,當時國內試點院校的MBA全部為在職課程。

  中歐的創始人一致認為,由于中國長期處于計劃經濟體制之下,現代企業管理教育一直是一個空白。面對市場化的改革潮流,一大批積累了豐富管理經驗、擔負著繁重領導工作的中國企業高層管理人員迫切需要更新知識和觀念。因此,迫切需要開設面向高層管理人員的在職MBA課程。其次,面對全球化的開放潮流,無論是要進入中國的外國企業還是要走向世界的中國企業都迫切需要一大批懂得國際慣例、懂得跨國經營的人才。而要培養國際化企業管理人才,除了要把國際化的師資和教材引進來,最好還能把學員送出去。與海外商學院交換學員是送出去的好形式,但是只有全日制MBA課程的學員才有可能這樣做。此外,國際上商學院的排名主要取決于全日制MBA課程的水平。再次,工商管理的學位教育具有周期長、投入大、更新慢的缺點,必須輔以周期短、投入小、更新快的各類工商管理短期培訓課程才能全面滿足市場的需要。因此,中歐的課程設置從一開始就采取了全日制工商管理碩士(MBA)課程、在職高層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EMBA)課程、各類工商管理短期培訓課程三足鼎立的形式。這樣做既填補了市場空白,又突出了中歐特色,還接軌了國際慣例,為參與管理教育的國際競爭奠定了基礎。

  2.突破體制

  盡管國內院校從在職MBA起步發展MBA教育的方向是對的,其招收在職MBA的方式卻無異于緣木求魚。科目繁多的筆試(包括政治、語文與邏輯、英語、管理學和高等數學)和以筆試成績為主的錄取標準與國際一流商學院的慣例大相徑庭,實際上是向一批畢業時間最短、工作壓力最輕的考試高手敞開大門,而把大部分的中國企業管理精英拒之門外。國內院校培養在職MBA的方式也大有隔靴搔癢之嫌,不但其課程內容與國際一流商學院的MBA課程內容有相當大的差距,而且其撰寫碩士學位論文的要求更是為絕大多數國際一流商學院所不取,因為MBA是專業性的學位而不是學術性的學位。但是根據中國政府有關部門的規定,如果不參加全國統一的MBA入學考試、不學習全國統一的MBA教學大綱設置的課目、不撰寫碩士學位論文,中歐的學員就不能獲得由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統一印制的MBA學位證書。因此,新生的中歐面臨兩條道路之間的戰略抉擇:一條是駕輕就熟,一切按政府規定,獲得政府認可;另一條是任重道遠,一切按國際慣例和市場需求,獲得市場認可。中歐選擇了后者,按照國際一流商學院的慣例,組織自己的入學考試,制訂自己的教學大綱,頒發自己的學位證書。

  這一選擇使中歐能夠突破體制對中歐追求一流生源和一流課程的束縛,其代價是中歐沒有中國政府有關部門認可的學位,成了在體制外生存和發展的中國管理教育界的孤獨另類。對于中歐這樣一所沒有令人信服的歷史和品牌的新學校,沒有政府認可的學位所帶來的困難和風險是顯而易見的。但是中歐清醒地認識到,不這樣做就不能培養出一大批適應國際化、市場化經營環境的中國企業領軍人物,摸索出一條在中國創辦國際一流商學院的道路;不這樣做就違背了中、歐雙方政府設立中歐的初衷,中歐也就不能起到作為中國教育改革特區的探索和示范作用。中歐決心闖出一條新路,以一流的課程和一流的畢業生來贏得市場的認可,并最終贏得政府有關部門的認可。

  3.千方百計

  學位證書不被政府有關部門認可大大增加了中歐招生的難度。特別是采用全英語教學的全日制MBA課程招生,同時還面臨著英語要求高、全脫產學習的風險和機會成本高、學費高(盡管不到成本的一半,但是仍然比國內絕大多數院校高出一倍以上)等其它三大困難。為了保證創新戰略的成功,中歐加大了操作層面上創新的力度。為降低學位證書不被官方承認的不利影響,中歐在上海交通大學支持下,作出了中歐MBA學員可以在補考英語、補修政治課、補做碩士論文的條件下以同等學歷申請上海交通大學MBA學位的安排。1996年,中歐成立了國內第一個MBA職業發展部,為MBA學員提供就業指導和就業介紹服務,并從1998年開始在上海市人事局的支持下協助留滬就業的外地籍MBA畢業生辦理上海長住戶口申請手續。1998年,中歐推出了國內第一個MBA學生助學貸款,李家鎬院長用自己的存款為部分學員作了擔保。中歐還于1998年在上海交通大學外語學院支持下推出了國內第一個MBA學前英語強化培訓班。上述四項創新有效地克服了各項障礙,拓展了中歐MBA的考生來源,保證了新生的數量和質量。

  中歐EMBA課程的招生和短期培訓課程的銷售也面臨學位證書得不到認可、學費比國內院校高、知名度比國內院校低以及中資企業對管理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等困難。為激活市場需求,李家鎬院長、張國華副院長等學院領導親自走訪了大批中資企業,宣傳中歐的先進辦學模式、一流的國際化課程和管理教育的重要價值。此外,中歐的EMBA課程在辦學初期向來自國有中資企業的學員提供高達全額學費60%的獎學金。中歐的短期培訓課程也只向國有中資企業的學員收取每人每天300元人民幣的學費,遠遠低于三資企業的每人每天240美元。

  4. 一絲不茍

  能否招到一流的學員,直接關系到中歐的“產品質量”。在招收學員過程中,中歐貫徹了一整套全面和嚴格的標準。以全日制MBA課程為例,中歐重視全面考察每一名侯選者,既要求具有適應高強度全英語學習環境的能力,又要求具有適應全球化經營的領導潛質,還要求學員具有獨特的經驗可以與同學共享。為保證面試質量,中歐邀請各類企業總裁或人力資源總監參加,面試淘汰率高達60%,遠高于其它國內商學院,筆試名列榜首者在面試中被淘汰的事例屢見不鮮。當然,中歐筆試的門檻也不低,國內某些中外合作MBA課程只要求GMAT總分550以上,而中歐最低要求是620,被錄取新生GMAT平均成績超過650。此外,中歐還對所有報考者的成績單和學位證書進行核查,多年來一直堅持將提供不真實報考資料的考生拒之門外。

  中歐不僅“嚴進”,而且“嚴出”。全國MBA教學大綱對MBA課程的最低要求是12門必修課(含政治和英語)和4門選修課,而中歐對MBA學員的要求是16門必修課(不含政治和英語)和至少11門選修課,對EMBA學員的要求是22門必修課(不含政治和英語)。課程越多,成本越高,在使用國際一流師資的中歐更是如此。以全日制MBA課程為例,盡管學費逐年大幅上漲,但目前仍然只有實際辦學成本的50%左右。為了保證畢業生的質量,中歐不僅堅持高投入,而且堅持嚴要求。中歐對MBA 和EMBA學員的要求包括任何一門課缺課超過一定的百分比就不能及格,不及格數目超過一定的標準就不能畢業,對作弊、抄襲、剽竊等一經發現更是一律嚴厲處分。因此,在中歐不乏歐盟國家駐華高級外交官親屬、中國政府高級官員親屬、特大型國有企業老總由于達不到要求而畢不了業的事例。一流的要求培養出了一流的學員,一流的學員又成了宣傳中歐品牌的最有效廣告。中歐每年都有來自國外一流商學院的上百名客座教授和數十名交換學生在中歐講學和學習,都派遣數十名學員去海外一流商學院學習,中歐學員以自身的優秀職業素養樹立了中歐的國際形象。

  5. 國際特色

  中歐的所有課程都實現了師資和教材與國際一流商學院的全面接軌,并追蹤國際潮流不斷更新。特別是全日制MBA課程,除全英語教學外,還開設了法語、西班牙語和歐盟概況等不計學分的選修課。此外,海外實習和海外交換也成了中歐MBA課程國際化的兩大亮點。近年來,中歐每年都派遣40%至50%的MBA學員到世界各地著名商學院學習,同時接受相應數量來自世界各地的MBA學員來交流。目前,中歐學員國際化的比例也不斷提高,外籍學員在2002年MBA新生中的比重已超過10%,預計2004年將上升到20%。特別是每年夏、秋季交換學員高峰期,包括交換學員在內的外籍學員比重將近一半。通過不懈努力,中歐已名副其實地成為李嵐清副總理所說的“一所不出國也能留學的學校”。

  中歐在推進國際化的同時也保持了中國特色,吳敬璉教授講授的《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被列為所有中歐MBA和EMBA學員的必修課。此外,中歐也要求所有教授在教學中結合中國實際,盡可能多地運用中國案例。為保證案例來源的質量和數量,中歐加入了“歐洲案例交流中心”,并于2001年組建了“案例研究中心”,專門開發中國企業經營管理案例。此外,中歐還與哈佛商學院、法國INSEAD、瑞士IMD和加拿大IVEY等商學院建立了案例合作交流關系。

  6. 勇創第一

  不斷創新的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在中國管理教育界創下了一連串第一:第一個開設全日制MBA課程,第一個開設EMBA課程,第一個開設工商管理短期培訓課程,第一個組織自己的入學筆試,第一個采用高淘汰率的面試方式招生,第一個聘請企業高層管理人員參與考生的面試,第一個對考生的成績單和學位證書進行嚴格核查,第一個進行全英語教學,第一個對全部課程組織學員進行評估,第一個與海外商學院交換學員,第一個簽約引進哈佛商學院教學案例,第一個設立由企業贊助的教席,第一個提供MBA助學貸款,第一個設立MBA職業發展服務機構,第一個頒發自己的學位證書,等等。這些第一是中歐創新與開拓精神的寫照。作為中國目前唯一一所完全按照市場化、國際化標準獨立辦學、規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商學院,中歐以先進的辦學模式和創新精神引領著中國工商管理教育發展的潮流。

  三、 成果篇

  1.躋身一流

  1999年的秋天是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歷史的重要轉折點,它標志著成熟,標志著收獲季節的到來。原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劉吉教授在6月被任命為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中方代院長,10月被正式任命為中方院長(執行院長)。9月中旬至10月上旬,學院的各個部門在工作不間斷的情況下分批遷入地處浦東金橋的新校園。10月15日,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新校園落成儀式隆重舉行。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上海市委書記黃菊、國務委員吳儀、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成思危、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部長石廣生、教育部部長陳至立發來賀信。市長徐匡迪為中歐題詞“認真,創新,追求卓越”。同月,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的MBA課程被《亞洲企業》評為亞洲第十七。這是中國大陸的商學院首次躋身于國際性的排行榜,標志著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已經初步達到了在五年之內辦成亞洲一流商學院的目標。

  在此之后的兩年多時間里,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捷報頻傳,喜事連臺。2000年5月,《亞洲周刊》把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的MBA課程評為亞洲第十四、EMBA課程評為亞洲第十、學院整體評為亞洲第十三。2001年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的MBA課程被《MBA職業指南》評為亞洲第五、被《亞洲企業》評為亞洲第十四,EMBA課程被《金融時報》評為2001年度全球第二十九(亞洲第二)。2002年1月,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的MBA課程被《金融時報》評為2002年度全球第九十二(亞洲第三)。值得指出的是,在這兩次《金融時報》全球排行榜中,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是唯一一所中國大陸的商學院,也是最年輕的商學院。七年之內從零到全球百強,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創造了MBA教育的中國奇跡。

  2. 學員認可

  “春江水暖鴨先知”,中歐的一流教學首先贏得了學員對中歐品牌的認可。深感中歐的課程物超所值,學員爭相向自己的親朋好友推薦中歐。全日制MBA課程、EMBA課程和短期培訓課程都出現了從一人讀中歐到全家讀中歐的感人現象。不少兄弟同窗、夫妻同學的事例在中歐師生員工中間廣為流傳。中歐MBA學員中申請上海交通大學MBA學位的人數從第一屆的13人,減少為第二屆和第三屆的2人,自第四屆起便已絕跡,這充分彰顯了中歐學員對中歐品牌的信心和認可。

  1995年中歐第一屆全日制MBA的學費僅人民幣3萬元(含住宿費),2001年第七屆已升至8萬元(不含住宿費)。1995年中歐第一屆EMBA的全額學費僅10.6萬元,2001年第七屆已升至19.6萬元。中歐MBA課程的招生規模從第一屆的61人,發展到第七屆的127人。中歐EMBA課程的招生規模從第一屆的上海一地42人,發展到第七屆的上海243人和北京173人。中歐在培育了國際化管理教育市場的同時,也創造了自身生存與發展的空間。

  3. 企業贊許

  中歐的一流教學也贏得了各類企業對中歐品牌的認可。這一方面表現為企業爭相招聘中歐的畢業生,爭相選送員工參加中歐的課程,另一方面表現為企業踴躍向中歐提供各類贊助。每年下半年是企業到中歐招聘全日制MBA畢業生的季節,中歐的職業發展中心(原名MBA職業發展部)門庭若市,前來招聘的企業絡繹不絕,其中包括許多名列全球500強的企業,如飛利浦、禮來、艾默生、英國石油、路威酩軒、諾華、通用電氣、歐萊雅、博世等。眾所周知,咨詢公司和投資銀行招人是最挑剔的。因此,中歐MBA畢業生受歡迎的程度可以從到中歐來招聘的咨詢公司和投資銀行的情況略見一斑。很多遐邇聞名的咨詢公司和投資銀行,如麥肯錫、波士頓、美智、羅蘭貝格、科爾尼、安盛、普華永道、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等,都到中歐來招聘。其中有些咨詢公司的全球總部還明確規定:中國大陸的 MBA非中歐畢業的不招。為了吸引中歐MBA畢業生應聘,許多在中歐舉辦招聘介紹會的公司出動了總裁或副總裁登臺亮相,還動員了已經加盟的中歐校友回校現身說法。

  截至2001年底,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已按照國際標準培養了598名全日制MBA和932名EMBA。中歐各類短期培訓課程所培訓的中、高層管理人員達到了1.5萬余人次。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以高質量和國際化的教學為中國培養了一大批急需的高級管理人才,也為自己造就了中國大陸最有價值的校友網絡,確立了自己作為中國大陸管理教育第一品牌的地位。群星閃耀的中歐校友和在校學生隊伍包括了重慶市副市長黃奇帆、中國證監會副主席范福春、中國化工進出口總公司總裁劉德樹、寶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歐陽英鵬、上海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許開程、上海汽車工業(集團)總公司副總裁沈建華、上海輪胎橡膠(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范憲、上海氯堿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周波、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金志國、廣東步步高電子工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段永平、天正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高天樂、上海復旦金仕達計算機有限公司董事長喬志剛、金蝶國際軟件集團有限公司主席徐少春、杜邦中國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李青等。

  在過去七年半中,已經有英美煙草、西班牙政府、巴塞羅那港、米其林、飛利浦、寶鋼等企業各出資100萬美元或者100萬歐元在中歐設立了長期教授席位。在中歐校園第一期工程的建設中,已經有環球資源捐建了信息中心,上海石化捐建了演講廳,華泰證券、上海家化集團、上海天原集團、上海萬泰集團捐建了教室,西班牙政府捐建了2號學生宿舍和西班牙中心。目前還有阿西亞•布朗•勃法瑞(ABB)、阿爾卡特中國、安盛保險集團、西班牙薩瓦德爾銀行、拜爾中國、博世、BP中國、浙江第一銀行、高樂高、美國禮來亞洲公司、艾默生、FTSE、漢高亞太、歐萊雅中國、德國漢莎航空公司、路威酩軒(LVMH)、南都集團、諾華、羅氏中國、上海金橋集團、上海市電信公司等企業捐款贊助中歐的運作或者設立獎學金。

  4. 政府支持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的成功也吸引了中外新聞界和政界的廣泛關注。在2001年,中外各類媒體對中歐的報道超過250次。2002年頭三個月,中外各類媒體對中歐的報道超過100次。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成立至今,已有歐盟委員會主席、副主席、西班牙首相、比利時首相、意大利總理、西班牙王儲、法國前總統等國家級貴賓到訪。中央和上海市來訪的領導有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成思危,全國政協副主席經叔平、陳錦華,教育部部長陳至立,教育部副部長韋鈺等;上海市市長陳良宇,市委副書記孟建柱、龔學平,上海市副市長周宇鵬、周慕堯,上海市政協副主席謝麗娟、王生洪等。在2001年,有上萬中外來賓訪問參觀了中歐。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的成績得到了中國和歐盟投資方的充分肯定。歐盟在1997年和1999年對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項目進行了評估,評估專家組的報告指出,在歐盟每年5500萬歐洲貨幣單位的對華援助中,中歐只占了不到300萬,但是其影響遠遠超過了其它任何項目。由于中歐的成功,上海市人民政府和歐洲聯盟在2000年初又簽署了新的《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財務協議》,決定在2000-2004年再各投資1100萬歐元。

  2002年1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頒布文件,正式承認中外合作的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頒發的工商管理碩士學位,這是國家有關部門首次認可中外合作項目的學位,是中國教育改革的一大突破。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作為中國MBA教育“特區”得到了官方的正式認可。中歐得到認可的標志還包括在中歐的示范作用推動下,教育部近年來陸續批準了國內一些商學院像中歐一樣開設全日制MBA和EMBA課程。此外,全國MBA聯考也在醞釀重大改革。

  四、 未來篇

  2002年是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發展歷程中的又一重要里程碑。1月1日,曾任西班牙財政部國務秘書的Alfredo Pastor教授正式就任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務長兼歐方副院長,中歐從而組成了由劉吉教授、Albert Bennett博士、張國華教授和Alfredo Pastor教授組成的新一屆管理委員會。1月8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專門發文明確規定中歐的MBA學位為國家認可的學位。1月21日,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首次進入《金融時報》全球MBA百強。在此次排名的21項指標中,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的“師資國際化比例”高達71%,與法國INSEAD、英國的LBS、瑞士的IMD等全球炙手可熱的商學院同處領先群體。在學校國際化程度的評定中,中歐位居全球第15位,中歐國際化辦學方針獲得充分肯定。

  在回顧中歐所取得的成就時,劉吉院長指出:“這些成績的取得,表明中歐創立的國際化的工商管理教育的模式是成功的。國際化應該是中國工商管理教育的發展方向,而中歐代表的正是這個方向”。展望未來,劉院長充滿信心地說:“中歐將在目前發展的基礎上,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為加入WTO后的中國培養更多的國際化的人才。中歐不僅要確立自身在中國工商管理教育領域內的領先地位,還要為中國在教育領域創造一個世界名牌,為中國的MBA發展提供一個可以借鑒的‘中歐模式’。”

  2002年4月13日,中歐國際工商學院2000級117名MBA畢業生和180名EMBA上海班畢業生參加了隆重的畢業典禮。出席典禮的陳良宇市長指出:“創建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培養高層次優秀管理人才,是上海迎接新世紀挑戰,加快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的一項重要舉措。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成功地探索了一條在中國運作國際化商學院的道路。……在未來的十幾年里,我們將努力把上海建設成現代化的國際經濟、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之一,要實現這個宏偉目標,必須建設若干個世界一流的教育基地,培養一大批高層優秀管理人才。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需要繼續推進與擴大國際交流與合作。在這方面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堪稱成功的范例。”

  經過七年多的市場洗禮,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已步入了良性循環軌道。中歐以一流的國際化教學贏得社會各界和國際范圍的認可,使中歐品牌聲名遠播。強勢品牌的支持,使得中歐能夠在保證生源數量和質量的前提下不斷提高學費、吸引更多政府和企業的資助,用于長期教授的聘用和校園設施的建設,而一流的教授隊伍和一流的校園設施又將進一步提升中歐的教學和研究水準,提升中歐的品牌。

  已達到亞洲一流水平的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將抓住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和學位得到國家正式認可的契機,“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爭取在3到5年內再上一個臺階,成為亞洲最好和國際一流的商學院。首先,中歐已經開始在繼續提高訪問教授質量的同時加速發展長期教授隊伍,實現從以一流訪問教授、一流教學為特色,到一流長期教授和一流訪問教授結合、一流教學和一流研究并舉的飛躍。由于中歐的巨大成功,愈來愈多的國際一流教授愿意在中歐長期執教,愈來愈多的歐盟成員國政府和跨國公司也愿意資助中歐聘請長期教授,中歐建立自己的長期教授隊伍的時機業已成熟。目前已有英美煙草、西班牙政府、巴塞羅那港、米其林、飛利浦、寶鋼等企業各出資100萬美元或者100萬歐元在中歐設立了長期教授席位。2002年下半年,中歐在國際范圍內選聘的10名一流長期教授將陸續加盟。在長期教授的選聘中,中歐摒棄“本地化”的狹隘視野,以教學和研究水平而不是膚色或國籍為標準,因此中歐的長期教授隊伍將像其訪問教授隊伍一樣是一支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聯合國部隊”。

  其次,中歐已經開始加速建設一流的校園設施。2002年3月,中歐在北京租借的新的教學設施正式投入使用。2002年下半年,上海校園的二期工程也將開工,并計劃在一年內完工。上海市政府已經同意保留與中歐校園相鄰的一塊土地供中歐建設校園三期工程。深圳辦事處的設立和北京校園的建設也已經在積極的論證、籌備之中。在突破師資和設施兩大資源瓶頸之后,中歐的規模將成倍擴大,教學和研究水平將進一步提高,在中國MBA教育領域的領先地位將更加穩固。

  今后兩三年內,中歐計劃推出國際一流的金融EMBA課程;計劃把全日制MBA課程的海外學生比例提高到20%以上,通過生源的國際化進一步全面提升國際化的程度;計劃通過歐洲管理發展基金會的歐洲質量認證體系(EQUIS)認證,成為中國大陸第一個通過國際認證的商學院;還計劃推出具有國際一流水準的博士課程,建成若干個具有國際一流水準的研究中心。為進一步促進中國工商管理教育事業,中歐還將與國內外有關機構合作,為中國內地的大學培養國際化的MBA師資力量,推廣“中歐模式”,幫助中國其他院校MBA教育盡快走上國際化、市場化的發展道路。

  到2004年建校10周年之際,中歐將擁有由數十名長期教授和上百名客座教授組成的國際一流的教授隊伍和數萬平方米的國際一流的教學、研究、辦公與生活設施,將建立一整套國際一流的管理體系,將推出一大批國際一流的研究成果。屆時,一個國際一流的商學院將在中國的大地上初具雛形。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