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傍晚,王保和大酒店。一邊是復旦-MITIMBA畢業生的告別晚餐,觥籌交錯、高朋滿座;另一邊,MIT斯隆管理學院的高級副院長Alan White縱論MBA教育的弊端與前景,清醒理智。
早在10年前,AlanWhite就與中國的MBA教育結下了不解之緣。作為斯隆商學院中國管理教育項目的發起者與負責人,他帶領斯隆商學院與復旦大學、清華大學、中山大學嶺南學
院、云南大學合作,打造出4個國際MBA項目,并贏得麻省理工學院theBillardAward的榮譽。
10年間,他冷眼旁觀中國MBA教育的發展。AlanWhite直言不諱地說:“中國的MBA項目越來越趨于雷同,直接復制美國模式實在不是明智的選擇。”
他還直指MBA教育的核心弊端———師資力量,“就像病人永遠不會找一個僅有學位但無實際經驗的醫生一樣,MBA教育也不應該使用沒有任何企業工作經驗的教授。”中國商學院照搬美國模式不明智
《每日經濟新聞》:見證了中國MBA教育的10年發展期之后,你認為什么樣的MBA項目最適合中國?
Alan White:怎樣的MBA項目最合適,應該由中國的老師和學生來決定。但是近年來,我發現中國的MBA項目越來越趨于雷同,而且大都采用美國模式,這很不明智。每個國家都應該有適合自己的項目,而不應簡單地COPY。
我發現,中國的一些MBA項目會把美國商學院的教學大綱、教學材料直接拿過來使用,這很不明智。
而且,目前中國商學院的教育忽視了文化、道德和歷史的因素,甚至連中國傳統文化精髓里的孔子教育理念都拋棄了,這不是個好現象。
任何一個國家的人都是有社會屬性的,商學院應該站在歷史背景下結合傳統進行教育模式的探索。
《每日經濟新聞》:那你覺得改變現狀的關鍵是什么?
Alan White:MBA教育不是生源上的競爭,而是師資上的競爭。要改變中國商學院的教育現狀,就要改變師資結構。
中國的教育體制曾經學習前蘇聯的做法,研究性工作由科學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院來完成,中國許多商學院的教授將大部分時間和精力投入到課堂上,沒有時間真正深入企業去從事咨詢、調查工作,更沒有時間進行針對現實案例的管理研究,教授的能力無法得到提升與發展。
所以,中國商學院需要重新審視MBA教育,教授的研究與教學工作要更注重企業實際。開發適合中國國情的課程
《每日經濟新聞》:斯隆商學院每年都會接收來自中國4家合作商學院的教授,對他們進行培訓。這種培訓方式是怎樣的?其核心思想是什么?
Alan White:斯隆商學院的MBA教育越來越國際化,我們有40%的學生來自全球各地,斯隆同時也很注重面向全球進行MBA教育與品牌的輸出,進行合作交流、課程開發。
現在,每年都會有6至8位中國教師參加該項目的培訓。這些教師到斯隆后,我們會安排老師與他們一對一地合作,介紹斯隆商學院的課程和教學方法;然后,再將他們分到一個個工作小組中,與斯隆的教授合作,形成良好的學習氣氛。
他們可以去聽MBA的課程,全方位地接觸斯隆的教學方法。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不但可以與斯隆的教授互相學習,還可以和學員們交流。
培訓的關鍵是要讓這些教授加深對MBA課程的理解。但我們強烈要求他們:不要簡單復制斯隆商學院的課程,而要努力自主開發適合中國國情的課程。
比如我們在馬德里有一個成功的項目,即“未來生產者的領導者”。我們將要在香港舉辦會議,與那些同我們有合作關系的商學院院長、顧問們一起探討,看這個項目是否適合在中國或其他地方推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