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職業發展 > 正文
 

機會平等:中國未來人才開發的主題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31日 15:26 人民網-人民日報

  本報記者 李章軍

  人才開發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源。人才總量每增加1%,拉動經濟增長1.28%

  記者:《2005中國人才報告》將構建和諧社會歷史進程中的人才開發作為全書的主題,其出發點是什么?

  李建鐘:我國的人才工作正進入統籌發展、平等參與的新階段。完善人才政策,處理好人才群體和社會其他群體的利益和權利關系,給予所有社會群體平等競爭的機會,建設和諧社會,成為新階段人才政策的重大特色。比如說,在加強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的同時,困難群眾等特定群體的開發正逐步納入人才工作的視野。這與和諧社會的宏偉目標是適應的。

  記者:根據你們的研究,人才開發在構建

和諧社會、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方面的作用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

  李建鐘:人才開發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和動力來源。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貝克爾曾說,如果說科技是現代經濟騰飛的

發動機,人才就是這個發動機得以運轉的“燃料”。我們的統計分析表明,人才發展與經濟發展有著高度的相關性。從年均增長速度方面考察,1978年至2003年,我國專門人才總量的增長速度年均為7.34%,GDP的增長速度年均為9.38%,經濟增長對人才總量增長的彈性系數為1.28,即人才總量每增長1%,拉動經濟增長1.28%。

  從人才投入與物質投入的效益對比看,我國全社會教育經費投入每增長1%,可以拉動經濟增長0.98%,而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每增長1%,只能拉動經濟增長0.44%。可見,人才開發的投入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比物質資源的投入拉動作用大。

  大學生就業難,不是專門人才多了,而是現實有效需求不足。我們的創業環境有待完善

  記者:《2005中國人才報告》對我國人才狀況有何評價?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人才的競爭力如何?

  李建鐘:《2005中國人才報告》通過直接反映人才數量狀況的基礎教育指標、學歷指標、專門科技人才指標,對我國的人才發展狀況進行評估,并選擇了經濟社會發展程度不同的48個國家進行了比較。從基礎教育指數和學歷指數看,我國在48個國家中都排在第45位,倒數第四;但科技人才指數則排在第24位,處于正中位置。綜合起來,我國人才指數排在第37位,說明人才競爭力還有待提高。

  記者:競爭力有待提高,人才短缺是不是其中的一個表現?

  李建鐘:人才短缺是“

十一五”期間要著力解決的問題。我國高等教育在“十一五”期間盡管仍將可能保持快速增長的勢頭,但由于就業人口基數過大,學歷人才占就業人口的比例仍難以有較大的提升。從產業角度分析,在普遍存在供給短缺的情況下,較之第二、三產業,第一產業和新興產業同時還面臨著需求短缺的問題。

  記者:您剛才提到我國存在人才短缺問題,但現實中又存在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這如何解釋?

  李建鐘:這看起來確實是一種矛盾現象。但大學生就業難,主要不是說我國的專門人才多了,而是人才的現實有效需求不足。這種不足來自整個社會的創業能力不強和創業機會還不夠多,也就是說創業環境還有待完善。特別是從人才管理的角度看,目前很多體制性問題還限制著非公企業吸引到優秀人才。如多數民營中小企業不能解決引進人才的戶口問題,所有非公企業都沒有人事檔案管理權,人才進入這些單位,很多現實問題解決不了。按照現行規定,即使在一個民營企業干一輩子,都屬于“流動人員”;即使在一個城市呆一輩子,都要按規定領取“暫住證”。這導致很多人不愿意到這些企業就業。

  人才工作不能搞“政績工程”,人為干預要么是揠苗助長,要么是紙上談兵

  記者:當前,社會上存在兩種對立觀點:其一認為人才工作要著力解決基礎人才隊伍開發問題;另一種則認為應偏重于培養“高精尖”人才。您怎么看?

  李建鐘: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和基礎性人才隊伍建設的關系必須要正確把握,這是和諧社會的應有之義。高層次人才是實現我國理論創新、科技創新和管理創新的領軍人物和骨干力量,是我國人才隊伍建設的重點之一。但根據人才學的“數量累積規律”,沒有龐大的基礎性人才隊伍為基礎,高層次人才也很難大量涌現出來。人才政策的基本出發點,不應是少數“高精尖”人才,而是要提高整個人才隊伍的積極性。人才工作不能搞“政績工程”,不能把選拔、獎勵少數精英人才作為工作的全部,而是要努力保障和改善人才隊伍的整體福利。從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出發,我們還要特別重視完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和國家技能人才開發體系,逐步實現免費的義務教育,為農民和城鎮困難群體提供無償的技能培訓,讓每一個公民都能獲得社會生存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記者:據悉,當前很多地方和部門都在進行“十一五”人才規劃的編制工作,您對此有何建議?

  李建鐘:傳統的人才規劃往往過分重視人才數量目標,或試圖通過行政或其他人為方式調整人才結構,這實際是計劃經濟的一種思路。人才數量的增長和人才結構的調整是一個自然發展的過程,有其自身的運行規律。從多年的規劃實踐看,人為干預要么是揠苗助長,要么是紙上談兵。經過改革開放20多年的發展,我國人才開發的宏觀政策、方針已經趨于成熟和穩定,當前我們主要的任務是在“細節”上進行具體落實和完善。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