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中國股市的“史詩時代”曾成就幾個天才股民。據天才們自己說:端的身手不凡、端的天馬行空。以至于現在的股民們,往往與他們的成就進行對比。當然,越對比越沒感覺,越對比神態越怪,都是這個東西,咱怎么就沒有那個財運呢?
——要不怎么說是股市呢!也許,股市就像是武俠小說一樣,最高的心法就是簡單。
過去在北京的天橋,名藝人大金牙為了招攬顧客,曾有一句頗具特色的口號:都來瞧,都來看,逮了個螞蟻三斤半。很有宣傳效果。現在,對股市不過是換了個說詞:十年一百倍,活人賽股神。而且有真人為證!
縹緲就想:天橋和股市,哪個票房收入更高呢?當然是股市。據說在冊的有5600萬票。但說白了,股市精英有是有,宣傳得太邪乎,也無非招?,看耍狗熊賽的。因為這種人很少,據縹緲的計算非常少,起碼比三斤半的螞蟻要少得多。
閑言表過。
本章股市論語,講《為政》舉善而教不能,則勸。這個勸可不是勉勵,是強制。孔夫子當然也主張為政者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對民眾實行教化:不教而殺謂之虐。用現在的話講,就是死也讓你死個明明白白。比如老人家誅少正卯,戮之于兩觀臺下。子貢進曰:夫少正卯,魯之聞人。夫子誅之,得無失乎?子曰:人有惡者五,而盜竊不與焉;一曰心達而險,二曰行僻而堅,三曰言偽而辯,四曰記丑而博,五曰順非而澤。此五者,有一于人,則不免于君子之誅,而少正卯兼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以不誅也。這道理讓老人家講得夠透的吧!像少正卯這樣的人,也是很少見的天才。就說他能煽惑孔門之弟子,名教之門,三盈三虛。直欲掩孔子而上之,可謂能人所不能。孔夫子下手辦他,不但為一時辯言亂政、蓋為后世以學術殺人立防。圣無死地,賢無敗局。壬人僉士,凡草民能誅之;聞人高士,非教主不知其當誅也。
當世有沒有少正卯這類以詭辯亂政、以學術殺人的人呢?縹緲曰:眼下就有。比如鄭百文重組一案,縹緲也和簡直(見《鄭百文只有死路一條?》)一樣,有話從頭說。
世人認識山東三聯,多半是因為鄭百文。就在鄭百文眼看著要破產時,三聯卻準備入主鄭百文,3億元輕松一擲,破殼上市了!該集團的張繼升隨之成為媒體追逐的焦點人物。該案令人疑竇叢生,三聯要鄭百文這個“世界上最爛的垃圾股”干什么?縹緲有直覺,此系高人所為,其方案五毒俱全,張繼升斷乎無此水準!心達而險,行僻而堅,言偽而辯,記丑而博,順非而澤。當世有佳人如此,縹緲覺得孔夫子真和神一樣。
百文是什么東西?上市之前是一家百貨文具批發站。根據該公司公布的虛假數據,其1997年主營規模和資產收益率等指標在深滬上市的所有商業公司中均排第一。這種有背于常識與理性的事,居然也有人信,比如建行就信。對此,縹緲當年曾點評過這個年報:一個連肌肉都沒有的人,聲稱自己是冠軍。果然從1998年開始,鄭百文原形畢露。截至2000年6月30日,鄭百文累計虧損18.21億元,嚴重資不抵債,平均每股虧損6-7元。2000年3月3日,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已經(!)持有百文的各種債權近18億。在收回無望的情況之下,遂向鄭州市法院提出鄭百文破產的申請。一時間,輿論大噪,鄭百文奄奄一息的話題才成了眾所關注的財經焦點。
在此之前,三聯也在商界發展,低調平凡至極點,很像是誰的影子公司。縹緲不是寡聞之人,尚且耳生;在山東省外,更少有人知道。但三聯的殷實滋潤,卻著實令人吃了一驚,出乎意料之外。這是疑點之一。當然,三聯想重組鄭百文可以找到眾多借口,但仍然難以解釋其重組的動機,整個事件之莫名其妙,全無道理可言。這也是疑點之一。
據張繼升本人講,三聯早就能上市,但是他沒有時間去跑上市。如果他說的是真話,一個連跑主管機關和中介機構都不熟悉的人,居然有興趣買殼上市?捧著葵花寶典,自宮希進,意欲何為?這又是疑點之一。
此事最大的疑點在于,當鄭百文創下1999年一年虧掉9.8億元紀錄的時候,與百文同為商業行當小兄弟的三聯卻贏利頗豐。如果百文破產,是不是三聯也將接受司法調查,信達心中肯定有數。所以有專業人士私下與縹緲議論,一致認為,是不是有這種可能:百文以轉移到三聯的資產自己救自己。
但愿不是這樣。如是,這可得牽扯多少“珊瑚頂子”……拿下法司問罪啊!
縹緲認為,鄭百文就是一場醒著的夢,玩不到位是沒有風情,玩過火了是賣弄風情;想不出來充滿奧秘,想出以后一錢不值。還有,信達最好是簡單直接一點,當初借錢出去的時候多么爽快?現在晚了,還玩這套小巧干什么?因為縹緲和一般人一樣沒有耐性,也不想花上幾個月的時間去了解一只股票的真偽。如果連信達都不對市場說實話,想隱瞞什么,那縹緲不是偵探。
天下之大,誰能把市場說清楚?靜下心來想一想,這又是何必呢,這又是何苦呢,這又是為嘛呢?騙人把人騙油了。但這怨誰?都怨,又都不怨!
其實,對待鄭百文就如同對待一只螞蟻,白天沒功夫,晚上起夜,也照樣得說道說道它。就算是掛著大秤砣信達,掛著七萬散民老百姓,一只螞蟻三斤半,也不值得憐憫。(特約撰稿縹緲)
(新浪財經聲明:本文為作者觀點,與新浪財經立場無關。歡迎媒體引用,但請注明作者和“引自新浪財經周刊第12期”)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