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以寧:從理論上講,國家投資一定要看效益,最怕出現“W型”增長。所謂“W型”增長,就是增長速度放緩時國家投資,一旦經濟增長上去了,又造成了產能過剩,內需沒有擴大,于是又開始下降,再投資再上升,以此往復。
為了防止出現“W型”增長,應該采取三方面的措施:一是認真考慮這筆錢該怎么花,不能完全搞基本建設。為了長遠經濟發展,基本建設是必要的,但可以讓民營企業更加靈活,讓民營企業進入政策采購訂單名錄。二是為了實現經濟轉型,針對年輕職工進行職業培訓,增加熟練技工。三是國家一定要有整體規劃,認真考慮哪些行業產業已經過剩了,哪些產業通過產業結構還能提升,哪些產業是缺乏的,從而減少盲目性,使投資更有效率。
記者:在已經出臺了4萬億元計劃的情況下,您認為還需要再出臺新的刺激方案嗎?如果下一步增加投資,最應該投向的是什么領域?
厲以寧:先把現有的政策用到位。國外是有一種聲音說中國是不是會再來4萬億元、8萬億元的刺激計劃。我的看法是,把現有的4萬億元用得有效益,別浪費,如果這4萬億元刺激后仍需要增加,那是下一步考慮的問題。
如果要再增投,首先要解民營企業之困。包括政府訂貨中,民營企業應該有份,出口部門的民營企業在享受出口退稅方面是否還有更多空間?還有,過去兩年里為了控制通貨膨脹而實行的政策措施,應該及時取消清理,不要在經濟變冷的情況下還用過熱經濟時的手段去應對。
不要幻想中國現在強大到可以救世界
記者:最近,世界銀行副行長林毅夫和世行行長聯合署名發表文章,認為世界經濟的復蘇取決于中美兩個大國,您怎么看這個觀點?
厲以寧:世界經濟的復蘇,仍然取決于美國、西歐這些傳統強國。美國是在采取刺激經濟的措施,但下一步效果如何,有很多不確定因素,始終難以預料。不要夸大中國對世界經濟的作用,這個時期中國應該做好自己的事情,盡可能減少危機對中國自身經濟的沖擊。不要幻想中國現在強大到可以救世界了,不要陶醉在這個英雄夢里洋洋自得。
記者:此輪的增加投資出現了向國有企業、大企業集中的趨勢,會不會導致“國進民退”?
厲以寧:我想不用擔心。進和退在不同的行業領域情況不同。我們不提“國退民進”,也不提“國進民退”,應該通過領域開放、準入公平,該進的進、該退的退、該聯合就聯合。現在確實存在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不平等的情況,到目前為止,我一直呼吁的“非公經濟36條”仍然沒有真正落實。
記者:您預計會不會出現很多人猜測的所謂“金融危機第二波”?
厲以寧:經濟學家不是預言家,很難預測下一步會發生什么。值得注意的是,要觀察可能來臨的變化,是新的危機還是上一波的余波。
政府主導的貿易保護主義違背 WTO
基本原則
記者:現在貿易保護主義在全球又有了抬頭的趨勢,像美國的“購買美國貨”條款,印度抵制中國玩具,等等,您怎么看這些現象?
厲以寧:貿易保護主義的傾向也分兩種類型——公眾意識主導的保護和政府為主體的保護。政府主導的貿易保護主義顯然是違背WTO基本原則的,這種指向封閉的行為,對國家長遠是不利的,但公眾的意識是不受國際貿易規則約束的,比如韓國人購買國貨的熱情。對于民間的傾向,應該說不鼓勵也不提倡。中國數碼相機在技術落后的情況下,非要鼓勵國人買國產相機嗎?三鹿奶粉這樣的食品安全事件發生后,還要鼓勵國人非去喝國產奶粉嗎?
中國外貿進出口方面的問題,主要是外貿依賴度高。出口依賴度高是由進口依賴度高造成的,石油、鐵礦石、鋁礦石、先進設備等等,都需要進口,進口就需要外匯,要不出口除非先不進口。出口和進口的問題是聯系在一起的,不能割裂地看待。
長期以來存在的貿易順差問題,也和進口有關。中國的進口,一部分是滿足國內需求,還有相當部分是為了滿足出口而進口的中間產品,因為中國出口的一半是加工貿易,即所謂的“兩頭在外”。
所以對出口和進口的問題,要從能源結構、科技進步的角度去考慮。如果未來大量使用新能源,小汽車上用的都是氫電池,就不需要那么多石油了。如果我們的科技發達了,也就不需要進口這么多先進設備了。
但有一點很重要,一個國家適度的出口依賴度是正常的,比如25%的出口依賴度。目前我國的這個數字是37%,適度調整,開辟國內市場,實現出口轉內銷,擴大內需應該包括這層意思。
記者:中國的民間資本相當活躍,此前很多人在提,讓民間資本浮出水面,特別是中小企業貸款困難,為什么不提倡民間資本發揮作用呢?
厲以寧:民間信貸的基礎是信任。孟加拉的做法是聯戶擔保,但這樣的民間信貸,政府提倡是行不通的,可能適得其反。民間信貸也應分清性質,扶植正常的民間資本也是應該的。
增加投資對走出就業低谷作用有限
記者:把土地從農民的生產資料轉變為農民的財產性收入這個方向,會不會變?大量的返鄉農民工能真正重新回到土地上嗎?
厲以寧:準備工作做好了,就繼續推進。準備工作如果不好,寧可步子慢一點。土地的改革不能快不能急,否則真的可能出現后遺癥。所以,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過程中,除了“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以外,還要加上一條“社保”。在城鄉二元體制下,土地保證的是農民不失業,保證最低生活標準,所以盡管有這么多不合理之處,也應該看到二元體制對農民保障的考慮。但是在今天,這個體制顯然已經嚴重不合理。
說到農民工失業問題,從這次應對危機時政府的做法來看,政府增加投資并且注入實體經濟的決策是正確的,有助于保持經濟穩定和較快增長,有助于使經濟走出低谷,但這并不等于就能使就業盡快走出低谷。基礎設施建設規模擴大了,能解決大批下崗回鄉女工的就業嗎?能讓那些多年來習慣于在沿海制造業企業工作、并有一定技能的工人安心地去基礎設施建設工地干活嗎?看來可能性不大。
所以,為了應對就業壓力增大的挑戰,還有必要采取這么5項措施:一是以擴大融資和支持兼并重組的方式,讓一批有市場的民營企業迅速復蘇發展,以吸引農民工和大學畢業生就業。二是政府幫助那些能夠提供就業機會的社區、街道服務單位,讓他們增用勞動力,如環衛人員,維護治安人員和照顧老人、病人、孕婦、兒童的服務人員等。三是回鄉的農民工,如果愿意在本地鄉鎮自行創業的,可以給予貸款幫助,讓他們在鄉鎮開店、開小作坊。四是對已經多年在制造企業中工作而目前下崗的農民工,進行職業培訓,在培訓期間可以發給相當于原來工資的50%~60%的補貼,讓他們安心接受培訓,以便適應今后的工作崗位。五是擴大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試點范圍,使更多的山區、半山區農民實現“包山到戶”,發展林下經濟,使得回鄉的農民工有自主經營的積極性。
醫改和擴大內需的長、短期關系
記者:請您具體分析一下醫改與擴大內需的關系。
厲以寧:醫改的目的是讓全社會所有的人都能得到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在此過程中,也將擴大內需。首先是有利于提升消費信心,醫改在解決了人們看病的后顧之憂后,人們就敢去消費。其次,醫改涉及許多行業,比如機械制造、精密儀器、藥品藥械等,醫改將為這些行業的發展提供更多的機遇。再次是基本醫療保障建立后還會增加許多就業崗位,特別是醫療服務,有利于緩解就業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