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財經 > > 正文
文/ 陳會
2008年10月15日凌晨,臺灣企業巨頭臺塑集團創始人王永慶,在美國新澤西州住宅因心肺衰竭過世,享年91歲。4天前,因擔憂臺塑在美業務受到金融風暴沖擊,王永慶帶著夫人和子女前往美國,視察旗下的生產線和產房。
16歲白手起家的王永慶在臺灣廣受尊敬,他的“臺塑集團”居世界化學工業界50強之列。據臺灣中華征信所2007年資料,臺塑集團員工共有9.55萬人,營收總額是新臺幣1兆9674.38億元,約占臺灣GDP的7%。他個人被業界譽為“經營之神”。
王永慶的一生,是臺灣經濟發展的縮影。臺灣媒體認為,他之所以能得到“經營之神”的美稱,正是因為他一直在觀察、呼應臺灣的變化,不曾脫節,不曾落伍。
從一家小米店起步
王永慶出生于臺北縣新店一個窮苦茶農家庭,小學畢業后,沒錢繼續讀書,只好跟隨父親到茶園里打雜。王永慶的祖父勞苦了一輩子,最后給孫子留下了一條教訓:““種茶這一行,難以為生。就是餓不死,也吃不飽。你是讀過書的人,希望你不要困在這里,還是立志出門闖天下吧!”
于是15歲的王永慶走出大山,來到臺灣南部的嘉義縣縣城,在一家米店里當上了小工。聰明伶俐的王永慶,除了送米以外,處處留心老板經營米店的竅門。
第二年,王永慶就在嘉義開了一家米店。當時,小小的嘉義有米店26家,競爭非常激烈。王永慶初入行業,難以立足。父親為他東挪西借的200元,只夠在一條偏僻的巷子里租個小鋪面。地段不好,又沒有老主顧,王永慶米店新開張的那段日子,冷冷清清,門可羅雀。
為了打開銷路,王永慶想盡辦法。父親經常說:“不惜錢者有人愛,不惜力者有人敬”。他沒錢,唯一能做的就是不吝惜時間和力氣。
那時候,稻谷加工非常粗糙,大米里有不少糠谷、沙粒。買家賣家都習以為常,見怪不怪。王永慶卻將夾雜在大米里的糠谷、沙粒清理干凈。
當時還沒有送貨上門一說,王永慶卻是只要顧客叫一聲,他立馬免費送到。而且他給顧客送米,并非送到就算。如果米缸里還有米,他就將舊米倒出來,將米缸刷干凈,然后將新米倒進去,將舊米放在上層。這樣,米就不至于因陳放過久而變質。
不過,由于嘉義大多數家庭都靠做工謀生,收入微薄,少有閑錢。主動送米上門,如果馬上收錢,碰上顧客手頭緊,會弄得雙方都很尷尬。因此,每次送米,王永慶并不急于收錢。他把全體顧客按發薪日期分門別類,登記在冊,等顧客領了薪水,再去一撥兒一撥兒地收米款,每次都十分順利,從無拖欠現象。
自然地,米店有了很多固定的老客戶,生意越來越好。從這家小米店起步,王永慶最終成為今日臺灣工業界的“龍頭老大”。后來,他談到開米店的經歷時,不無感慨地說:“雖然當時談不上什么管理知識,但是為了服務客戶做好生意,就認為有必要掌握客戶需要買米及方便付款的日子,沒有想到,由此追求實際需要的一點小小構想,竟能作為起步的基礎,逐漸擴充演變成為事業管理的邏輯,到今天臺塑企業各項管理制度的基本概念,都可以說起源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