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中國藝術品:誰在主演這場戲(2)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3日 12:56 北京商報
拍賣:“中國特色”的主角 與國外一級市場占主導地位的藝術品市場不同,中國的藝術品二級市場顯得更為紅火。藝術投資的浪潮在拍賣師的煽動和槌聲中此起彼伏。 按照規范的操作,畫廊代理畫家,宣傳畫家,然后再把優秀的畫家作品推介給拍賣公司。拍賣公司以其資源優勢完成畫作的流通。而在中國內地的實際情況是,拍賣場成了藝術品市場上不折不扣的主角,并且代替畫廊做了不少“工作”,形成鮮明的“中國特色”。由于整個藝術品市場的無序狀態,拍賣公司跳過畫廊直接去藝術家家里尋找拍品。因為拍賣公司成立時間早于畫廊,資本實力、關系網絡也要強于畫廊,并已經形成了較廣泛的社會聲譽和知名度,藝術家也愿意把作品直接交給拍賣公司,而且對于急于在藝術的市場中獲利的藝術家來說,直接進入拍賣行似乎是一個節約成本并迅速見效的捷徑。 于是眾多拍賣公司開始了表演賽,藝術家的作品價格被一再刷新,幾年內翻上個三五番似乎絲毫不費力氣。從開始拍賣現場門庭冷落,到后來座無虛席;從開始的一次專場拍賣最多也不過區區200來萬元總成交,到現在一場拍賣的總成交額已經上億元。拍賣公司在藝術品市場上叱咤風云的地位,讓許多人萌生了開拍賣公司的念頭。中國內地的拍賣公司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僅今年新成立的就有200多家。 由此進入了循環期。越來越多的作品直接流入拍賣公司,越來越多的拍賣公司爭奪拍品。然而真正的精品畢竟有限,為數不多的精品怎能滿足幾乎不停場的拍賣?于是,贗品偽作開始充斥市場。拍賣現場的藝術作品質量難有保障,全憑買方的眼力來進行甄選,拍賣行成為一個大賣場,失去了二級市場的高端意義。 博覽會:漸行漸遠的歌者 以國際已經進入成熟階段的藝術產業結構為參考,一級市場為專業畫廊,二級市場為拍賣行,然后有了匯集頂尖藝術品的各大藝術博覽會。以歐美成熟的操作模式來看,博覽會組織國際上有影響的畫家進入,參與的藝術家、畫商、收藏家、觀眾的數量遠遠超過畫廊、拍賣會組織的展覽,在藝術品市場上一路引吭高歌。 然而就今年“十一”期間,僅以北京為觀察對象,藝術博覽會以從未有過的密集程度一場接一場地開幕,讓人目不暇接。北京展覽館的“首屆中國國際藝術品投資與收藏博覽會”、農業展覽館的“2006藝術北京”、國際貿易中心的“中國國際藝術品博覽會”等等。走進博覽會,幾百家參展商,成千件藝術品讓人看得眼花繚亂。這樣的場面讓中國的藝術品市場表面上顯得熱鬧非凡。 然而博覽會上,既有老一輩藝術大師的名作和當代名家精品,也有不知名只想來展示和交流的中青年畫家,甚至有四川美術學院、魯迅美術學院等學校的學生作品。原本是珍品薈萃的盛宴卻成了一鍋大雜燴,標榜頂尖的藝術品商場成了中低檔的藝術品交易超市。博覽會上的成交量也未盡如人意。博覽會在自己的軌道上漸行漸遠。 有業內人士認為,造成博覽會上作品良莠不齊的根本原因仍然是藝術品市場的不規范。因為沒有真正的代理制度,所以一遇到博覽會很多畫家蜂擁而上,試圖在這個高端市場上尋求買家。于是很多作品羅列在一起削減了其固有的個性,導致了整體藝術檔次不高,影響了高端買家的購買欲望,形成了惡性循環。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