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科技園區某公司自主研發、預計售價1.8萬元的電動汽車引人關注。徐曦弋 攝
10月29日,汽車節能技術及新能源汽車發展工程科技論壇在京召開,記者注意到,在提到汽車節能產品和新能源汽車時,一個名詞頻繁地從專家嘴里“蹦”出來———電動汽車。
無獨有偶,10月19日至11月6日舉行的第39屆東京車展上,以節能車和以替代能源為動力的新型環保概念車成為突出亮點。節能車和替代能源動力車成為東京車展的“寵兒”絕非偶然。近年來,隨著全球石油資源緊張和大氣污染嚴重,如何讓汽車更加節能、環保以及擁
有替代能源已成為未來汽車發展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專家介紹,由于電池等各項相關技術的提高,節能環保汽車的重要車型———電動汽車已被世界公認為21世紀汽車工業改造和發展的主要方向。
國家立項:發展與世界同步
電動汽車,指的是全部或部分由電能驅動電機作為動力系統的汽車,包括純電動汽車、混合動力電動汽車和燃料電池汽車三種類型。
電動汽車還有一個好聽的別稱———未來汽車,目前世界各大汽車強國和汽車公司都投入了相當大的人力、財務和物力進行電動汽車的研發。近10年來,美國、日本、歐洲的一些國家和跨國公司已投入超過100億美元的資金,并且以每年不少于10億美元的力度繼續開發。如果說在傳統汽車方面,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我國與世界有著相當大的差距的話。在電動汽車方面,我國從一開始就注重自主知識產權的研發,也取得了與世界基本同步的發展步伐。
“十五”期間,科技部組織實施了“863電動汽車重大科技專項”,投入8.8億元,全國200余家單位、2000多名骨干科技人員直接參與實施。今年3月,這一重大專項已經通過了專家組的驗收。國家863電動汽車重大專項總體組組長、首席科學家、同濟大學校長萬鋼教授認為,在電動汽車這一新的領域,我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只有半步之遙。我國在動力技術方面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這半步之差就表現在發達國家已經將電動汽車產品交給消費者去檢驗,而在我國,這項工作還剛剛開始。
產品問世:質量比肩先進水平
伴隨我國電動汽車技術取得重大進展的另一利好消息是,我國的電動汽車產品已經走出了實驗室,投入了試運營。有意思的是,電動汽車的很多產品是以公交車為突破口的。
國家863計劃電動汽車專項總體組成員、東風汽車工程研究院院長黃佳騰介紹說,東風混合動力公交車已經在武漢市公交510線路上實現與傳統公交車的共線營運,總運營里程36萬公里,運送乘客58萬人次。到今年年底,武漢市將新增一條混合動力公交專線,東風公司也將再投入15輛混合動力公交車到武漢、北京和株洲示范。
如果說在混合動力電動汽車方面東風集團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的話,純電動汽車方面,我國的產品同樣形勢喜人,今年6月21日,在北京公交121線路總站舉行了國內首支電動公交車隊運行開通儀式,純電動公交車示范運行項目隨之正式啟動。目前在北京已經形成了“一區一線”(密云示范區和121示范線)的示范運行格局,20余輛純電動汽車累計安全可靠行使20余萬公里。
“我國純電動汽車在動力性、經濟性、續駛里程、噪聲等指標上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初步形成了關鍵技術的自主研發能力和產業配套生產能力。”北京理工大學副校長、北京理工大學電動車輛工程技術中心主任孫迎春教授說。北京公共交通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下屬的京華客車股份有限責任公司一位工作人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北京市的純電動公交車運行情況良好,符合預期要求。
據悉,國內目前已經介入混合動力汽車研究的主要有一汽、上汽、東風、長安、奇瑞、吉利和比亞迪等廠家。雖然目前已有許多汽車廠家開始關注電動汽車這一新領域,但還需要冷靜對待對它的投資。“我們國家現在很多汽車企業規模還比較小,因此可能沒有足夠的能力去做電動汽車產品,還有就是企業在研發能力上,高精尖人才的儲備上也不配套,不能盲目地跟風。”中國汽車工程學會電動汽車分會主任、清華大學汽車研究所副所長陳全世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道。
標準助力:產業化初現端倪
一項新技術要轉化成產品或許很容易,但要形成產業卻很難。中國的電動汽車同樣如此。要形成產業,必須有完善的技術、穩定的質量,產品能夠批量生產,有相當規模的購買人群。“從產品到產業,意味著上下游形成了一個體系,包括材料、零件等各個方面,還有就是政策。”陳全世說。
產品要進入市場流通,首先要解決的就是標準問題。從10月1日起,《混合動力電動汽車安全要求》等六項關于混合動力電動汽車的國家推薦性標準開始實施。“這是從研究到產業化的一個轉折點。”陳全世說,“這次頒布的是關于混合動力電動汽車的標準,純電動汽車的標準在‘九五’期間已經制定完善,在‘十一五’期間,我們將著手制定燃料電池汽車的標準,這樣就能形成一個關于電動汽車的完善標準體系。”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標準化研究所所長吳衛告訴記者,6項混合動力汽車標準和其他電動汽車標準為各有關方面特別是企業提供了評價產品的基本方法,有助于改變原來各自不同的評價方法和測試結果的情況,客觀反映技術開發的成果,便于企業改進和提高產品性能,也是將來混合動力汽車準入管理可以依據的較為系統的技術規范。但也必須看到,這些成果是初步的和有限的,在技術方面存在不明確和有問題的內容,對于零部件更是缺乏系統性的技術規范。
采訪中,專家認為,標準出臺只是電動汽車從產品走向產業的一個助推器,我國電動汽車要完成從產品到產業的轉變還需多方面的支持。
首先它需要政策方面的扶持。黃佳騰建議,加大對混合動力汽車研發和產業化的引導和支持力度,建立健全相關標準、法規,制定扶持與激勵政策,如稅收等方面的優惠。吳衛則認為應在政策和管理方面給予扶植。
其次是企業的參與。陳全世認為,現在對于電動汽車的研發,相當大程度是政府在主導,這說明國家很重視,但現在存在的問題是,企業參與得太少,無論是從財力還是人力上都參與得不夠,現在我國電動汽車的專家群體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今后企業應該從財力和人力等各個方面多一些投入。
最后是市場的考驗,產業鏈的終端是市場,這就需要我國的電動汽車能在質量、技術等方面有所保證,符合市場需求。
作者:徐建華
(來源:本站原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