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國內棉花加工能力遠遠大于棉花的實際產量,近幾年棉花收購惡性競爭導致的棉花質量下降,已成為困擾國內各棉區的最大問題,在今年新棉收購中,這一問題依然突出。但我國棉花質量檢驗體制改革今年已在國內各棉區陸續展開,隨著此次改革的深入,棉花產業可能面臨重新“洗牌”,這種“亂軍”搶棉局面也可望得到改變。
我國最大的商品棉基地新疆,今年棉花總產量可能達到180萬噸,但據新疆維吾爾自治
區發改委調查統計,目前新疆境內各種棉花加工廠的數量已有820家,加工能力高達560萬噸。在312國道沿線呼圖壁縣至瑪納斯縣之間不到40公里的區間內,就可見10多家軋花企業,有的企業相隔僅幾百米。而自治區和各地州都規定棉花收購加工廠之間至少應相距15公里。
這種狀況不僅新疆存在,國內其他棉區大都如此。我國是世界最大的棉花生產國,棉花產量在700萬噸左右,但棉花加工能力卻是總產量的兩倍以上,低檔次、小規模、簡陋的軋花廠星羅棋布。
加工能力嚴重過剩,不僅加劇了棉花收購市場的無序競爭,更重要的是致使棉花質量下降。幾年前,新疆阿克蘇地區只有不到100家軋花廠,今年已增加到192個。阿克蘇地區有關負責人說,由于棉花加工能力過剩,企業互相爭資源,尤其在棉花歉收的年份,棉花收購不顧質量的現象更加嚴重,致使新疆棉花多年來創下的優質信譽嚴重損毀。部分棉花收購企業和經銷商不管棉花等級和品質,只要是棉花就收,致使棉花混等混級、等級虛高現象嚴重。棉花質量嚴重下降使運到內地的棉花又被遣返回疆,極大地影響了新疆棉花的聲譽。
棉花產業門檻抬高,惡性競爭可望叫停。去年國內市場棉花價格急劇下跌,大大擠壓了棉花收購的利潤空間,使不少軋花企業陸續退出棉花收購。不少業內人士曾樂觀地認為,這一無序競爭的局面可能會有所改觀,但今年新棉收購中再次出現哄搶棉花資源的局面卻否定了這種預測。這也證明,僅靠市場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無序的局面,還需國家從政策上實行優勝劣汰、寬嚴結合的差別待遇,用提高設備、技術、標準和產品檔次等方式,實行強制性產業升級換代,抬高進入這一領域的門檻,借此淘汰一批規模小、設備差的軋花企業。
事實上,我國政府已意識到這一點,決定從今年開始啟動的棉花質量檢驗體制改革,在5年內完成棉花檢驗的新方法、新標準和新體制的變革,這些方面都將與國際通行的做法接軌。此次改革將改變原先棉花加工企業自行檢驗、自行標注質量標識的做法,變為在企業自愿的基礎上,由纖維檢驗機構在加工環節依法免費提供逐包取樣、每包必檢的公證服務。
值得一提的是,與此次改革相匹配的棉花包型也將發生明顯變化。采用國際通行的227公斤重的棉包包型,逐步廢止沿用了數十年的82公斤包型,要求現有的加工企業逐步把普通小打包機更換成符合國際標準的大型打包機。
這一系列措施,無疑會讓目前對棉花收購環節無序競爭深表憂慮的人士歡欣鼓舞。他們認為,對我國數量眾多、規模偏小的小型棉花加工企業來說,更換大型打包機等設備和改造加工技術條件的一次性投入較大,僅一臺400噸壓力的大型打包機就達200多萬元,在棉花收購環節的利潤空間日益減少的趨勢下,他們所承受的壓力和市場風險可想而知,我國特別是新疆的棉花產業可能會面臨新一輪的“洗牌”。
作者:趙春暉/文
(來源:本站原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