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應正視對外依存度對我國經濟的兩面性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12日 08:07 新京報 | |||||||||
對外依存度是各國廣泛采用的一個衡量一國經濟對國外依賴程度的指標,是用一國進出口總額除以該國的GDP.我國2004年的對外依存度為70%左右。據有關部門估計,我國今年出口總額可達1.4萬億美元,外貿順差1000億美元。這表明對外依存度還可能上升。 對外依存度越高,風險也越大
對外依存度的提高是我國對外開放,加入WTO的結果。它有利的一面是使我國能在融入世界的過程中迅速發展經濟。這些年來經濟發展迅速,增長率保持在9%左右,對外開放功不可沒。尤其是出口迅速增長已成為經濟發展的強勁動力。據今年上半年統計,進出口增加對增長率的貢獻占到40%左右。對外開放、融入世界經濟是我們的國策,這也是我們向市場經濟轉型成功的基本保證之一。 但是,千萬別忘了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對外依存度越高,風險也越大。世界格局錯綜復雜,千變萬化,它的每個風浪都要通過貿易這個渠道傳遞到國內。中東戰爭、石油漲價、美元歐元匯率變動,發達國家經濟政策調整,都會影響國內經濟的穩定。真正是別人打噴嚏,我們就要發燒了。尤其應該考慮到的是,我們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企業和整體經濟的抗風險能力還不夠強,這就給穩定經濟帶來了更多困難。 增長的“發動機”應該是在國內 還應該注意到,在消費增長緩慢的情況下,這些年的高增長在相當大程度上依靠國內投資增加和出口增加。投資增長過快已引起中央高度重視,采取了相應的宏觀調控政策。這就使得我們更多地依靠出口。但有兩個因素在影響出口。一是國外的貿易政策。二是由于國際收支一直是順差,外匯儲備不斷增加,人民幣匯率面臨升值的壓力。匯率升值對依賴出口的國家的經濟沖擊不可忽視。已故發展經濟學家劉易斯曾經形象地把出口比作增長的“潤滑劑”,而不是“發動機”。如果“潤滑劑”喧賓奪主地當了“發動機”,長期下去,弊大于利。無論經濟如何開放,增長的“發動機”應該是在國內。 退一步說,可以依靠出口拉動經濟,我們出口的基礎需要再夯實。這些年來我們出口的增加的確相當迅速。但許多方面沒有核心技術,沒有高質量,更談不上品牌。幾億件襯衣換一架飛機正是這種以量取勝的形象寫照。這種低成本低價格的出口方式在經濟開始增長的階段是難以避免的,也是為進入世界市場付出的代價。但這種方式不能持久。不實現從低價格向高價格出口,從無技術向高技術出口,我們就永遠擺脫不了依附的狀態。 我們需要實現出口產品的轉型 我們的出口現在主要靠的還是低工資、高消耗資源和高污染的產品。許多地方工人的工資水平與10年前差不多,但只要工資一提高,出口優勢就會變小。這種出口模式能持續多久呢?這樣下去怎么建立和諧社會?之所以出現這種狀況,除了我們的政策導向需要調整外,企業自身也存在很多問題。因此不管是從政策層面還是企業層面,我們都急需要實現出口結構的轉型。 出口依存度的節節上升向我們發出了一個信號:一方面,我們的經濟增長還是要立足于國內,立足于消費的增加。從目前來看,制約消費的因素主要有兩個。一是包括醫療、教育、養老在內的社會保障體系相當不完善,這就引起消費率沒有與收入的增長同步增長。其實,政府增加這方面的支出是一石多鳥。二是農民收入增加緩慢。這就制約了農村消費市場的開拓,千萬要記住,農民現在仍然是人口的主體,他們沒有能力消費,消費如何增加? 另一方面,要實現出口品的轉型,從低成本低價格出口轉向高價格高質量出口。這種轉型的基礎還在于我們一個老生常談,但總不見效果的話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中國需要一場新的產業革命,這次產業革命的中心是以技術進步取代投入增加。如果不能實現這種轉變,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可能就會遇到困難。 梁小民(清華大學EMBA特聘教授)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