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約:有質量增長的結果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10日 08:17 中國質量報 | |||||||||
一次在麥當勞與一位韓國朋友吃飯,飯后,她把桌上沒用的餐巾紙折疊好,放到手袋里,她說在韓國很多人都這樣,好好的紙當成廢品扔掉,多可惜? 這件事給了我很大的震撼。因為出生于鄉村小鎮,我一向認為自己是很節約的人,但在韓國朋友面前,我突然發現自己并不節約,而之所以不節約,并不是因為我不懂節約,而是我們節約的標準不一樣。
過去我們之所以節約,是因為窮,不節約就活不下去。但韓國人的節約卻給了我們另一個標準:節約并不是因為窮,富人之所以節約,是因為富人認為節約是一種優秀人才的素質或才能,成為一個優秀的人,才能持續致富。 節約是針對成長的使命而言不完全是針對投入產出而言的。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一個現象:目前中國企業對客戶的服務水平普遍都大幅提高了,為什么?有人說,這是競爭的結果。因為只有提高服務水平,才能夠幫助企業獲得顧客的忠誠。 這是一個似是而非的說法。我們這樣假定,如果一家公司,在確定一個顧客絕對只是一次性購買,而且以后不會再買的時候,你還會給他提供服務嗎?我敢肯定,絕大多數公司會為這位顧客提供服務。 因為公司這么做的時候,考慮的不是收益,而是組織的競爭力。試想一下,如果不為這位顧客提供服務,那么,公司就等于向全體員工宣布說,我們只服務那些能夠提供利潤的客戶。然后員工就知道,公司所提的“為客戶著想”只是賺錢的工具而已,既然客戶都是工具,那員工豈不更是工具?一旦員工與公司互為工具,凝聚力也就在一瞬間崩潰了。 我覺得,節約邏輯與服務邏輯也是一樣的。表面上看,節約是一種成本收益關系,比如水的價格提高之后,水的浪費就會減少。但問題是,價格這種杠桿對低收入人群有用,對中高收入人群,價格還有多少用? 所以,價格機制可以解決比較利益問題,但在中國正在全面進入小康時期,節約的邏輯卻不是可以簡單地從價格機制得到。這就像我的韓國朋友在麥當勞吃飯后要把餐巾紙帶走,并不是由于經濟原因,而是“個人競爭力”的原因。 由此我們懂得,必須跳出簡單的經濟算計,從組織競爭力或者個人競爭力的角度,我們才能夠獲得節約型社會的支撐機制。我認為,這是我們今天討論節約型中國問題的基本出發點。 中國企業為什么不節約?因為粗獷的方式能夠獲益。 事實上,如果我們認真分析中國企業的增長方式,我們會發現,其實中國企業在所謂的低成本優勢背后,是由粗放的經營方式支撐的。如果就單位產出能耗、按單位資源占用等這些衡量企業精細化水平的指標來看,中國大部分企業可以說是浪費驚人。 但是為什么中國企業不節約呢?或者說,如果中國企業經營更加精細的話,效益豈不更高? 可反過來我們再問:中國企業為什么要節約?這樣我們立即就發現,當產出既定的時候,如果粗獷的方式能夠獲得利益,那么,擴大規模才是理性的選擇,精細化就不是理性選擇。為什么中國糧食生產耕作水平最高的是成都平原與江浙一帶?原因就是地多人少。居住在高山上的一些少數民族為什么選擇刀耕火種?原因就是,第一有足夠多的地,第二,在短期內,不懂精細化的人去精細化,結果可能還不如粗放耕作得好。 中國相當一部分企業的贏利,就是建立在這種粗獷的刀耕火種基礎上,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二十多年,也為這種刀耕火種提供了生存的環境。我們都知道,任何精細化生產,任何資源的集約使用,至少在開始階段,一定是更高的投入與經營成本。同樣的功能與生產工藝下,耗電的空調大多比節能的空調要便宜,生產耗電空調的企業,在經營管理上的要求,大多比生產節能空調的企業低。 更基本的是,在空調用戶少的情況下,電能資源是充分的,這客觀上鼓勵了企業與用戶大量生產或使用高耗能的空調,結果當這種量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中國能源危機就不可避免地到來。同樣道理,對資源的占有也是一樣,對人力與物力的粗放使用,成本是低了,但資源危機與人力資源危機的到來就是遲早的事了。 必須對中國企業的經營模式重新反省才有精細化中國 中國企業對增長的追求,必須從粗獷地對規模與數量上的追求,轉移到精細化地對效益與質量的追求上來,才能得到一個節約型中國。否則,按這種方式增長下去,我們可能不僅得不到一個節約型社會,中國經濟的崩潰都是極有可能的事。 但問題是,在宏觀上我們大家都看到了中國經濟增長前景中若干重要資源,包括能源的危機已經成為增長桎梏。但從微觀上講,每一個企業粗放經營,卻又能夠獲得足夠的贏利,或者,當出現電力或能源危機的時候,每一個企業都希望的是政府出面,關掉別人的企業或使用,而不是致力于改造自己的經營模式。這樣,我們節約型增長戰略就將陷入一種惡性循環之中。 當短期利益導致的惡性循環無解之時,出路就必須跳出這種短期思維,而要把我們的利益標準放到另一種參考構架下。這就是我們不能再以財務上的贏利作為惟一的增長標準,我們要把管理水平的提高作為支撐經濟增長的核心,也就是說,我們需要一場企業增長模式上的觀念變革。 這種變革的基點是,我們要認識到粗放增長方式的惡果,表面上是我們犧牲了資源,但實際上最大的惡果是犧牲了組織與管理上的進化。而企業的贏利只不過是企業發展的結果,企業組織與管理的進化才是增長的動力與來源。懂得了這種因果關系,才有我們對行為的自我控制與改進。 任何一個大戶人家,當子女吃飯浪費糧食的時候,父母一定不會說,浪費每一粒糧食是多少錢,而是把這樣的浪費上升到“敗家子”的定性上。也就是說,父母不是從浪費一兩粒糧食本身談浪費,而是上升到你如果不懂得節約,那么你的未來將是一事無成,因為你不懂精細化經營自己。 在今天,如果我們要致力于獲得一個真正的節約型社會,我們就必須讓企業家們懂得,浪費資源并不是簡單的利益問題,而是一個性質問題:那些浪費資源在賺錢的人,是中國的“敗家子”。全世界沒有一個優秀的企業,是建立在粗放經營基礎上的,我們不相信一批不懂得精細經營的企業家,能夠支撐未來強大的中國。 節約是一種結果,是有質量增長的結果,而有質量的增長源于企業對競爭能力的培育。明確了這一點,我們才能夠得到一批精細化經營的企業,也才能夠得到節約型社會。 。ㄗ髡邽楸本╁a恩企業管理顧問公司總裁) 作者:姜汝祥 。▉碓矗罕菊驹瓌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