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關于“億元奇石”的報道不斷出現,雖然內行對于這樣的喊聲不會認真對待,但它的背后卻隱約襯托著有些變形的市場。
近日,青海一家主流媒體以將近一個版的篇幅介紹了一塊名為《人之初》的黃河石奇石。令人驚異的是,報道稱這塊奇石價值億元。但報道刊出后不久,青海收藏者胡其偉便投書本報:“幾年前,這塊石頭在我面前以1600元成交。雖然目前國內奇石收藏投資不斷升溫
,可從1600元到1億元的增值幅度,顯然是奇石市場的怪胎。”
不僅在西寧,就連廣西、寧夏、北京等奇石交易的重要城市,千萬元、億元奇石近年來屢有出現。一塊奇石到底根據什么定價1億元?
從1600元到1億元
胡其偉介紹說:“大約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藏友高志義從循化縣買到一塊奇石,當時找我過來欣賞。之后,我還為這塊石頭寫了一篇文章,刊登在1998年10月3日的《揚子晚報》上,題目為《黃河奇石‘人之初’》。”胡其偉所說的“人之初”奇石,便是西寧驚現的億元奇石。
據介紹,這塊黃河源頭奇石高16厘米,厚度為8厘米,石質細膩,通體四周是黑白相間的條紋,框內畫面惟妙惟肖地呈現出一個胎兒的形象,并且還是處于早期胚胎階段,眼睛亦已發育,其他器官以及四肢尚不明顯。大腦袋耷拉著,靜靜地蜷坐母腹中……
上述報道一出,立即在青海省內藏石界引起議論。很多收藏者都覺得這個價格不可思議,沒有可能。據收藏者反映,觀賞石的價格在很大程度上受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影響,在西寧,最貴的奇石也不過兩三萬元,而且大多是1米多高、80厘米寬的大塊黃河石。胡其偉告訴記者:“高志義獲得這塊奇石后不久即出手,當時我也在場,是以1600元成交的。七八年后,這塊黃河石竟然價值上億元,誰又是根據什么定出的天價?”
記者就此問題撥通了該篇報道作者劉海蓉的電話,她說,1億元的價格是根據收藏者自己評估的結果。那么收藏者所說就真的可靠嗎?記者欲再聯系此塊黃河石的收藏者,未果后,又請教了有關奇石收藏方面的專家。上海賞石協會副會長俞瑩告訴記者:“據我了解,現在國內成交的上百萬元的奇石最多也不超過10方,而超過200萬元的奇石更是寥寥無幾。現在市場上普遍看好的石種仍然是四大名石(即靈璧石、太湖石、昆石和英石),黃河石與之相比還是地方石種,怎么算也不可能價值1億元。”
“億元奇石”還有三塊
國內藏石界近年來出現的“億元奇石”不只這一塊,近年來見諸媒體的至少還有內蒙古產的瑪瑙石《雞雛出殼》、銀川收藏者手中的一塊瑪瑙石《歲月》、北京收藏者手中的《中國版圖》奇石。媒體對于這三塊奇石“鋪天蓋地”的炒作,更使這些天價奇石神秘莫測。
關于《歲月》奇石,《北京晚報》、《工人日報》等多家媒體報道稱:“這塊奇石約為成人拳頭大小,酷似一位西洋老婦人頭像,鼻子、嘴巴、額頭上的皺紋、頭發宛如真人。該奇石發現于兩億年前的火山噴發地區,經歲月滄桑,由三色瑪瑙形成面容,黑色瑪瑙形成五官,慈善安詳與現代老嫗形象巧合天成。這塊命名《歲月》的奇石,有專家評價,此石是國際石壇的天然力作,是舉世無雙的國寶。據權威專家估價為9600萬元。
對于瑪瑙石《雞雛出殼》的報道稱:“仿佛蛋殼破處,一只色澤淡黃的毛茸茸小雞伸頭欲出,石質滋潤、神態逼真。這塊奇石被專家評估為1.3億元。”
去年年底,北京一家都市報詳細介紹了《中國版圖》奇石。“一塊中國版圖形狀的葡萄瑪瑙被估價9600萬元,這是中國地質大學及中國文物學會玉器研究學會等單位主辦的“中華奇石——葡萄瑪瑙‘中國版圖’珍品鑒賞評估會”上評出的價格;這塊葡萄瑪瑙紫色與白色相間,葡萄球狀結晶十分完美,而且整體形狀與中國版圖極其相似。”
俞瑩認為:“天然的東西也存在比價效應,畫面賞石也可以和其他藝術門類作比較。比如一件人工雕琢的瑪瑙工藝品如果價值10萬元,那么自然天成的同樣類型的觀賞石大約是其10倍左右。與繪畫、書法作品相比,一些自然天成的文字石、畫面石經常成為繪畫的主題,也可能不可思議地貌似了某件名家之作。此時,美術品的價格也可以成為一種參考。但奇石的價格不可能超越中國藝術品的整體價格水平。”
“萄葡瑪瑙呈粒狀結構,是海底火山噴發產生的氣泡經二氧化硅填充而成。因為海水的沖刷,這種圓球狀結晶體很容易形成,因而萄葡瑪瑙并不少見,真正的稀罕物是魚眼瑪瑙。現在市面上好一點的萄葡瑪瑙一般也就萬八千元。又因為是球狀結晶體,所以如果是人工造型也并不是難事。奇石貴在自然天成,如果是人工造型,再好的石頭也是一文不值的。9600萬元,真是天方夜譚。”北京奇石收藏家吳增福評價說。
天價從何說起
諸多關于億元奇石的報道中,專家的評價理由寥寥數語,且都是出于審美的主觀判斷,沒有人能提供給媒體客觀的定價依據。而有些媒體不明真相,一味追求轟動效應,“天價奇石”的新聞也的確是能贏得眼球的亮點。
吳增福說,古人用“瘦、漏、透、皺”四字來形容奇石之美,后人也將此作為評價奇石的標準,但“瘦”值多少分?“透”又值多少錢?恐怕專家也很難回答,但他們卻敢漫天開價。
雖然沒有明確的標準,但無論是石商還是收藏者,他們心中已經牢記每一塊著名奇石的成交價,市場交易的價格也并非無根無據,同一石種、造型相近的奇石,相互之間在互為參照。所以便出現了黃河石在上海可能一文不值,但在青海卻能賣出高價,靈璧石在廣西柳州滯銷,但在江南地區卻奇貨可居的局面。于是,對于天價,也各有標準,互不認同。
據了解,目前奇石主要以面對面的傳統交易為主,進入藝術品拍賣市場的奇石實屬“鳳毛麟角”。1995年,深圳以7.8萬元拍出一塊黃河石《彩云歸》;1997年,中國嘉德以42.9萬元拍出一塊《回歸》石。吳增福認為:“零星的拍賣不足以形成價格體系,但能夠上拍的奇石卻都是公認的奇石精品。石友們對于拍賣會上成交的奇石還是普遍認可的。”
奇石市場怎么走
奇石近年來被收藏界看作是大有可為的藝術品投資亮點。在藏石界同樣流傳著不少財富神話,比如北京某奇石館曾花800萬元買來全國各地有代表性的石種,幾年之后升值至少在三四倍;廣西一農民的一塊《盤古》奇石228萬元賣給一位企業家等等。這些雖然無法確切考證,但奇石市場的發展卻是事實。
與此同時,觀賞石的品種越來越多。去年北京舉辦的全國奇石展上,展出了100多種奇石。廣西的紅河石、彩陶石,云南的版畫大理石、云石,山東的嶗山綠石、博山文石,湖北的菊花石、武陵石,河南的南陽石、牡丹石,北京的軒轅石、燕山石等等,奇石收藏范圍的群體也在相應擴大。有統計數字顯示,目前全國奇石收藏者超過300萬人。
石種多了,一些奇石的價格不降反升,也令市場人士興奮不已。俞瑩認為,一些有實力的企業進入奇石收藏市場是奇石精品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但在奇石市場,類似炒郵那樣的炒作似乎不可能,因為石頭是天然的,存量不確定,炒作意味著要冒很大的風險。奇石價格攀升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很多人在跟風投資。事實證明,絕大多數石種可能僅是各領風騷三五年,而經過市場一番洗禮的石種往往是很好的收藏投資品。俞瑩預言,那些莫名其妙的奇石天價可能還會日新月異,雖然大家都知道不可能成交,這種上億元的空喊什么也說明不了。奇石收藏投資的前景還是很好的,所以奇石真正的行情還是令人期待。”(編輯:盛秀華)
作者: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