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信價格戰到底讓誰很受傷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14日 00:05 新京報 | |||||||||
之前就有專家說“房價下跌”受傷的一定是消費者,再看眼下的怪論:9月13日《北京娛樂信報》消息:“如果缺乏監管,任運營商展開價格戰,最終受害的只能是消費者。”Frost&Sulli鄄van中國總裁王煜全昨天語出驚人。 西方有句俗語,“會說價格的鸚鵡也是經濟學家”。在產品同質、市場區域相同的情況下,“價格”這玩意兒在歷史上就是最有力的速戰武器。可是,為什么“價格戰”這個一
今年9月初,信產部出人意料地在電信資費政策上扔下重磅炸彈,將多項電信業務的定價權杖交出,允許運營商在最高限價之內自由叫價。放開價格自然就有價格博弈,誰也無法規避;而價格博弈大抵是降價的博弈。當年“小靈通”這只鲇魚一猛子“扎”進“價格鐵桶”的電信市場也同樣讓某些利益集團猶如當下一樣不自在不爽快。因為降價“降”的必然是利潤空間、而被逼迫著“升”的卻是管理和技術的效率。“價格戰”把生死抉擇的壓力和動力一起心不甘情不愿地裝進了競爭者的口袋。在“戰爭”開始前,吹吹反戰的號角也是聊勝于無的。 再回答一個關鍵的問題:“價格戰”真的讓消費者“很受傷”嗎?我看未必,正如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薩謬爾森所說,現在電信領域中真正的競爭已經是同一市場中幾種不同技術之間的競爭。只有競爭,才有向上的動力。通過價格杠桿的敏感性,傳遞給電信商更真實的市場需求不比死板的價格更像“市場經濟”嗎?消費者以更低廉的價格購買到價廉物美的商品和服務,“傷”在何處呢?專家喜歡說“長遠利益”、愛談“根本利益”,但是請注意:咱們的信息產業部不是虛擬的吧,還有更多的宏觀調控的得力部門在呢,惡性的價格戰一旦出現,自然會有相應的法律和機構去從容管理,不勞專家操這份閑心了。 專家動輒喜歡談國際慣例,我們就來“知己知彼” 一下吧:國外發達地區人民用于電話消費的金額不到收入的5%,而我們則達到了8%~10%.電信資費的下調是大勢所趨:對用戶來說,選擇方式更多價格更加透明;對運營商來說,參與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也是一種自然適應。 鄧海建(江蘇教師)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