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放在5年前,在藝術市場上,中國的老油畫還一直在低水平上徘徊不前。倒不是油畫在中國遭到普遍的冷落,中國新一代畫家的當代油畫已被熱情而懂行的海外收藏家相中,一一收入囊中,帶到海外,具有前衛意味的畫家如丁乙、王廣義、方力均、岳敏君等人的作品,正是在“國際視野”的關注下,名聲大振并出口轉內銷的。
然而,老油畫的沉寂似乎是市場“喜新厭舊”或“有眼不識金鑲玉”的最妙詮釋。關
良、徐悲鴻、劉海粟的油畫賣不過他們的水墨畫,林風眠、顏文梁、錢鼎、陳抱一、沙耆、閔希文、周碧初、張充仁、秦宣夫的油畫價位相對中國水墨畫而言并不高。潘玉良因為本人有傳奇色彩頗濃艷的故事,加之小說和電視劇的反復渲染,作品一露面就受到市場追捧。同時代另一個女畫家關紫蘭因為沒有這樣的故事,明顯處于下風頭。
但情況開始發生變化,今年春拍,上海幾家拍賣公司打出了“華人西畫”的旗號,不能不說是花了一番心思的策劃。從文化氛圍說,上海是中國油畫的發祥地,土山灣——在今天的徐家匯——就是中國人學習并創作油畫的基地,西方傳教士不僅帶來了西洋繪畫的技巧,更改變了中國人對世界的認識方法和審美情調。所以,在上海的藝術市場上,油畫應該有它的位置。
比如徐悲鴻有一幅作品《喜馬拉雅山之林》在剛剛落槌的崇源拍賣公司春拍預展上一露面,即引來廣泛關注。據拍賣公司老總透露,這幅作品是在新加坡征集到的,在過去的半個世紀里,它從未公開展示過。
1939年,抗戰烽火燒至中國南方,徐悲鴻把原計劃在桂林興建的中國第一所美術館展示的畢生收藏移到了新加坡。這批近百箱的藝術品包括了徐悲鴻的代表作,還有他多年搜集來的中國古代、現代繪畫,還有陶瓷、文玩、古籍、印拓等珍貴文物。1941年,日軍將戰火燒至南洋諸島,徐悲鴻在友人幫助下將這批畫作和文物秘密藏于安溪會館屬下的崇文學校校園內的一口枯井中。抗戰勝利后,這批寶貝才重見天日,其中包括《喜馬拉雅山之林》。在紀念徐悲鴻誕辰110周年之際,中央電視臺的一部八集紀錄片也講述了這個故事。
這幅引人注目的作品最后成功拍到310萬元。新加坡藝術委員會得知這一消息后,當即與崇源拍賣公司聯系,希望加些錢后再從買主手中買回去,作為永久收藏。此事目前還在協商中。
另一位應給予較高地位的畫家是顏文梁。2003年,他有一幅作品《湖水月色》在東方國拍的成交價才不過18.7萬元,今年他的一幅《晚歸的漁舟》拍到61.6萬元。專家估計,作為中國老一輩油畫家和教育家,顏文梁的作品風格鮮明,繪畫語言豐富,并融進了中國傳統的審美意識,在中西方文化相融性上做得非常出色,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段內,會有強勁的沖勢,并成為市場的風向標,引領中國老一代油畫家的作品攀向應有的市場高峰。(編輯:盛秀華)
作者:新民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