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在大山里。那里有山有水,高高的大山形成了一個天然的盆地,建個大壩就成了水庫。這里也只有這些山和水。現代工業化的氣息在這隔絕的大山里幾乎找不到影子。老家是貧窮的。在建大壩前,老家人的生活比現在要富裕,生活在高山中間的盆地里,自給自足,無憂無慮。建好了大壩,田地和家園就被淹沒在了水底,他們把家搬到了山上。從此,他們以山為家。大山人是樂觀的,不久,他們又開始了另一種生活,繼續在這大山群里生生不息。
年輕人紛紛走了出去,老人還住在山里,仍然做農活。勤勞是他們一生的習慣。他們愛這平靜的山水。老人在家門口開墾了一小片瓜田,每年都有一次小小的豐收,如果可能還在對面的山里種上一畝玉米。只有玉米和花生這樣生命力強的作物才能在大山里存活,所以受到大山人的青睞。
進到山里,沿著蜿蜒的小路、順著山勢一直往里走,轉了幾個彎之后就發現自己已經完全置身在群山之中了,迎接我們的是碧綠與清新。但我們不敢有絲毫地放松:山路顛簸,過了大壩,路就像鑲在了峭壁懸崖之上,緊鄰著山的就是寬闊無底的水面。沿途總能遇到鄉親,大家用鄉音傳遞問候。每次看到這山、這水,聽到這淳樸的鄉音,就會立刻感到:回家了。
遠遠地就看見了山上的房子,繞了好幾個彎終于到了家門前,里面迎出了滿臉笑容、精神矍鑠的老人。
人老了,等待就是生活。
孩子們小的時候都在身邊,那時候家里多熱鬧。可山里窮,總盼著兒女們出息,希望他們一個一個都走出去。兒女們很聽話,也很爭氣,都出去了,出人頭地了。老人很欣慰。可兒女們不在身邊了,房間空了,老人剩下的也只有孤獨與寂寞了。兒女們很孝順,總讓老人出去住。老人出來了。老人待在舒適、寬敞的大房子里,天天見著兒女們了,可又不開心了。孩子們的生活已經和山里面的生活很不一樣了,老人過不慣,老人也不愿打擾孩子們的生活,就回來了。
于是就開始了一年幾次的期盼,逢年過節才能見到孩子們的面。
然而相聚也是短暫的,過程差不多就是兒女們從車上卸下一些東西,然后親熱地嘮嘮家常,噓寒問暖,吃過午飯,老人又往兒女們的車上塞了很多東西,然后兒女們坐上車,又沿著那蜿蜒的小路開走了。老人一直目送著車子遠去,兒女們覺得走時比來時車子重了,是因為承載了太多老人的期盼與關愛嗎?大愛無私。
大山人有著樸素的大山情懷。大山人愛山,大山養育了大山人。現在山里只剩下老人了。以后山里還會有人嗎?
有。因為我就是那山里的人。
作者:吳 帥
(來源:本站原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