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長三角和珠三角的代表,浙江和廣東受上游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和下游工業品出廠價格下降的雙重影響,兩省的企業虧損面上升,盈利能力下降。與浙江和廣東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山東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熱點。
“上半年公司車流量增長較快,因而山東基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山東基建)業績不錯,我們預測下半年車流量將繼續保持增長勢頭。”山東基建的證券事務代表趙曉玲并
不擔心公司受宏觀經濟緊縮而利潤下降。山東基建是山東省惟一一家高速公路上市公司,上半年主營收入11.68億元,同比增長36%。
趙曉玲似乎沒有意識到車流量的增多來源于本省經濟的強勁增長。顯然,山東基建上半年業績強勁增長只是山東省國民經濟增長的一個縮影。來自國家統計局的信息顯示,上半年山東全省GDP達到8490億元,以15.4%的增速排名第二。
山東成為新增長點
上半年中國經濟增長9.5%的速度出乎不少經濟學家意料,因為此前經濟變冷,投資放緩之說已在學界占據主流。在國家統計局半年經濟形勢發布會上,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鄭京平給出了支撐經濟較快發展的原因——“一些先行指標,比方說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的增長幅度和固定資產投資施工在建項目的總投資來看,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上半年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了24.3%,在建施工項目計劃總投資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28.4%。”
這一數字對廣東和浙江等省市來講,幾乎難以置信。在半年經濟形勢發布會前,全國人大財經委有關專家對浙江經濟發展進行了調查研究,得出的結果是今年以來浙江經濟投資和經濟增長大幅放慢。與浙江和廣東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山東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熱點。
在GDP增速上,上半年山東、江蘇、廣東、浙江和上海分別為15.4%、14.5%、12.6%、12%和10.3%,更大的差別表現在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上分別是36%、29.4%、17.2%、18.2%和10.4%。在五個省市中,山東就GDP總量而言,以8490億元落后于廣東的8902億元,排名第二;但從上半年GDP和投資增速來看,山東的風頭蓋過其他四省市。
山東趕超廣東,成為第一經濟大省似乎只是時間問題。來自山東省統計局的信息顯示,自4月以來,山東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已經超過廣東,居全國第一位。在山東歷年的經濟工作會議上,趕超廣東成為一個情結,山東省的決策者們也許沒有想到,在宏觀調控背景下,山東竟然如此迅猛。
工業投資帶動了山東上半年經濟增長。上半年山東全省工業投資完成3147.6億元,增長52.7%,占全省投資的63.6%。其中采礦業、制造業、電力、燃氣及水生產供應和高新技術產業的投資增長基本超過50%。這些行業的投資增長極大地拉動了當地經濟的增長。
“山東上半年經濟增長得益于強大的投資支撐,這一輪國家有保有壓的宏觀調控政策主要是針對新開工的重化工業,如鋼鐵和水泥等產業,而山東在前幾年重化工業體系已經比較完備,受調控影響不大。相反,山東能源礦產豐富,在上游原材料產業的投資上,國家給予了較大的支持。所以山東許多大項目能夠順利開工投產,拉動經濟增長。”國資委研究中心宏觀部部長趙曉說。
浙江、廣東何以增長乏力
作為長三角和珠三角的代表,浙江和廣東受上游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和下游工業品出廠價格下降的雙重影響,兩省的企業虧損面上升,盈利能力下降。山東、江蘇、廣東和浙江四省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分別為910億元、609億元、622億元、425億元,而利潤增速分別為47.2%、23.9%、4.4%和1.9%。廣東工業企業利潤落后江蘇接近300億元,同比增長不到5%,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32個百分點。
浙江的企業利潤下滑更為明顯,前5個月浙江工業企業利潤下降0.7%,只是由于6月份利潤大幅增長才使得上半年利潤增速轉負為正,列全國第24位。上半年浙江企業虧損達54.5億元,為去年全年虧損總額的1.2倍。一向以溫州模式而著稱的浙江民營經濟提前進入通縮。
浙江省統計局把原因歸結為兩點:工業生產成本上升和生產經營環境變化。“在宏觀調控政策的影響下,企業生產經營的外部環境產生了較大的變化:固定資產投資增幅明顯回落,社會資金供應趨于緊張,企業的多元化經營出現了困難,這些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企業生產和效益的增長水平。”
央行的信貸緊縮政策對于以民營經濟為主的浙江經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由于社會資金供應趨于緊張,企業資金需求壓力增大,再度出現了三角債,甚至四角債和多角債,導致企業資金周轉放慢,資金營運效率下降,進而影響企業經濟效益。”浙江統計局如此總結。
廣東省統計局認為上游原材料成本上漲是企業利潤下降的主要原因。廣東省歷來是一個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大省,重化工業產值比重不大。來自廣東省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上半年廣東原材料、燃料企業銷售收入479.80億元,占全省工業銷售收入的3.2%;下游主要行業銷售收入9530.55億元,占63.3%。明顯可以看出,廣東原材料、燃料廠商獲益的畢竟是少數,而大部分下游廠商的利潤受到擠壓。
“浙江和廣東兩個不同經濟區域的經濟大省上半年經濟增長差強人意,從短期因素來看,上半年受宏觀調控政策的影響比較大,包括投資減少等方面。從長期因素看,廣東、浙江由于早前高速發展,目前遇到資源緊張、生產要素成本抬高的經濟結構調整瓶頸,增速必然放緩。浙江和廣東增長速度比山東慢是不是一個趨勢?現在不能作判斷。”趙曉說。
中國區域經濟版圖新變
中國區域經濟的變化不僅在于山東成為第一工業大省,在山東經濟突飛猛進的背后,是環渤海區域在中國區域經濟版圖上的崛起。除山東外,渤海區域中的天津、遼寧也成為上半年經濟增長的明星省市。天津、遼寧分別以14.5%、12.8%的GDP增速緊隨山東之后,分別排名第四和第六位,其中遼寧創出10年來同期增長最好水平。在珠三角和長三角眾多企業面臨利潤下滑的通縮局面下,遼寧老工業基地改造和天津濱海新區建設成為新一輪投資熱點,環渤海區域經濟的強勁增長令人刮目相看。
從廣東、浙江和山東所處的經濟區域來看,正好代表我國三大經濟區域:珠三角、長三角和環渤海區域。專家認為,廣東和浙江經濟增長變慢的深層次原因在于中國區域經濟產業結構的梯度轉移,在這個過程中,資金正在悄然從南向北轉移。“上世紀80年代珠三角發展了以來料加工為主的外向型勞動密集型產業,90年代長三角進行了產業結構升級,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技術和資金密集型產業轉移。現在珠三角和長三角模式比較成型,但土地和人力成本優勢已經不復存在。而環渤海區域正好擁有這兩個要素優勢,投資重心由南向北轉移是一個長期必然。”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區域室主任魏后凱研究員說。
2006年我國將頒布實施十一五規劃,在十一五規劃即將發布的前一年,環渤海區域的經濟增長之強勁引人注目。在珠三角、長三角和環渤海區域經濟此消彼長的過程中,既符合資本由南向北轉移的經濟規律,同時也暗含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對于環渤海區域的偏愛,最明顯的莫過于正在進行編制的十一五區域發展規劃。
早在2004年底,溫家寶總理在給全國政協一項盡快規劃建設天津濱海新區的建議做出批示:要求國家發改委“結合制定經濟社會發展‘十一五’和長遠規劃予以統籌研究”。在今年兩會的天津代表團會議上,溫總理指出,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環渤海地區區位優勢明顯,發展潛力很大。天津濱海新區開發,不僅關系天津的長遠發展,而且對于振興環渤海區域經濟有著重要作用。
隨后,國家發改委、建設部等相關部委對濱海新區進行了調研,從國家層次上確定了濱海新區的總體規劃。據來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一位參與“十一五”規劃的專家透露,一個以濱海新區為支點,依托京津冀,服務環渤海的區域規劃已經納入國家“十一五”規劃。由此,環渤海區域將成為未來中國經濟新增長極,中國區域經濟的版圖將被改寫。(編輯:李旭波)
作者:中國經營報網站劉曉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