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商務部對外公布了全國三綠工程30個暢銷推薦品牌,其中蔬菜品牌占據了10個份額。品牌產品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人們對品牌產品的信任度和依賴度日益增強,但是在日常餐桌上,主打的仍然是沒名沒姓的各類蔬菜。
“品牌蔬菜”何日脫離襁褓
家電有品牌,服裝有品牌,日用品有品牌……品牌已成為商品價值的一部分。當品牌產品充斥著人們的眼球,并成為人們口頭出現頻率極高的詞語時,我們餐桌上的主角———蔬菜,大多數還是無名無姓。在品牌林立的市場上,蔬菜品牌的建設已經明顯落后于其他商品。
好貨也怕貴
近日,筆者走訪了北京幾家大型超市,看到在銷售蔬菜的貨架上,擺放著為數不多的“品牌蔬菜”,這些“品牌”的身價不菲,價格均超出普通蔬菜幾倍。
在家樂福超市方圓店筆者看到,北京生產的“有機農莊”牌蔬菜是這里惟一的“品牌蔬菜”。商品種類繁多,顏色鮮亮,保鮮膜包裝上寫有產品名稱,注冊品牌,生產日期和保質期,并著重注明產品生產過程中無轉基因種子,不使用化學藥劑,使用有機肥等。但是,“品牌蔬菜”價格的確令人不敢恭維:每千克玉米24元,黃瓜14.6元,大蔥19.6元。高高在上的價格使顧客望而卻步,15分鐘內,看者甚多,但只有一位顧客買了價格略低的西紅柿。
而散裝蔬菜貨架前卻很熱鬧,散裝蔬菜新鮮脆嫩不輸有機蔬菜,更主要是蔬菜價格平易近人———每千克玉米3.8元,大蔥3.2元,多數蔬菜每千克價格在1.2元~4.2元之間。當筆者問起一位顧客為什么不買“品牌蔬菜”時,他說:“東西是好,就是太貴。三四個西紅柿就要十來塊錢,普通家庭真的承受不起。”
由于收入水平的限制,面對高昂的價格,大多數人還是選擇了較為廉價的普通蔬菜。“品牌蔬菜”品質雖好,但是由于生產成本高,價格也比較高,因此并未被廣大消費者接受,這也成為“品牌蔬菜”難以推廣的原因之一。品牌蔬菜的尷尬
盡管全國一些蔬菜基地也很注重發展當地的“品牌蔬菜”,但是這些品牌大多具有地域性,真正為廣大消費者熟悉和接受的蔬菜品牌可謂鳳毛麟角。北京的“錦繡大地”,河北定州的“中州綠”,廣州花都“HDV”等已注冊的蔬菜品牌以其無公害、嚴格的生產和質量檢測環節和較高的品質占領了高消費者市場,但是由于價格和產量等原因,這些“品牌蔬菜”尚不能得到廣大中低層消費者的青睞,顯得曲高和寡。
“品牌蔬菜”起步落后,發展相對滯后,有些地方的農業產業化各環節仍處于分離狀態;缺乏具有很強的開拓市場、組織生產、綜合服務功能的大型龍頭企業;產品開發尚未完全走上品牌化的軌道;開拓銷售市場的力度不夠;投資機制沒有完全市場化。地方特色蔬菜產品仍然是各“品牌蔬菜”的重要組成部分。
還有一些地區的蔬菜產品品質較好,專業化生產程度較高,深受消費者的好評,但是由于沒有形成獨立的品牌,人們只能冠之以產地名稱,由此產生了廣西荔浦芋頭、山東大蒜、壽光蔬菜等地域性品牌產品。蔬菜品牌體現綜合競爭力
“品牌蔬菜”從內涵上,是某一類品牌的功能定位、質量水平和市場前瞻性及占有額的綜合體現;從種類上,它包括品牌基地,品牌龍頭企業、品牌良種、品牌技術、品牌園區、品牌農業投入品等。
而這些類別的品牌的終端將集中表現在品牌商品上。蔬菜作為生鮮副食品,是生活必需品,有著廣闊的市場。在量的問題已不是主要矛盾的形勢下,產業要發展,競爭的核心是質量。質量靠規模、靠標準、靠管理、靠技術,而最終都將落實到品牌上。品牌就是實力,就是綜合競爭力。
從傳統產業到現代產業,蔬菜業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產業,與此同時,“品牌蔬菜”的發展也正引起人們的關注。有關專家認為,加入世貿組織以后,在國際大市場中,“品牌蔬菜”作為我國為數不多的擁有眾多自主知識產權的產業,必須大力發展。
開展蔬菜品牌建設,要進一步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業產業組織體系不僅包括微觀層面上的產業組織形式,如“公司+農戶”、“合作經濟組織+農戶”、“專業技術協會+農戶”、“農場+農戶”等形式中的作為“龍頭”的公司、合作經濟組織、專業技術協會、農場等,而且包括宏觀層面的產業組織形式,如承擔宏觀協調和服務等職能的政府部門、行業組織等。降低生產經營成本,滿足更大規模的市場需求。
農業企業在注重提高蔬菜品質的同時,還要重視品牌經營,進行品牌戰略規劃和個性塑造,打造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延伸品牌價值。讓蔬菜品牌植根于消費者心中,在國際市場上樹立禁得起風雨沖擊的中國蔬菜品牌。
“品牌蔬菜”的家族成員還不夠壯大,“品牌蔬菜”的建設值得期待。在人們消費方式日益理智,消費理念日趨“綠色,健康”的今天,對于企業來說,“品牌蔬菜”的市場具有繼續做大做強的潛力和前景。我們期待著有更多的“品牌蔬菜”帶著綠色和清新進入到我們的生活中,成為我們的“盤中餐”。
作者:實習生 王 爭 丁可寧
(來源:本站原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