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龍魚”食用油的主要生產商之一--廣西防城港新海油脂工業有限公司因擅自擴大“國家免檢”產品標志使用范圍,于今年6月被廣西壯族自治區質量技術監督局查處,但7月中下旬以來消費者在部分超市陸續發現,幾種這家生產商生產的非免檢產品的“金龍魚”食用油仍打著“國家免檢”產品的標志在公開銷售。此事再次引發了人們對國家免檢制度的種種議論。
“金龍魚”的“理解偏差”
7月中旬,記者在廣西南寧市內的多家商場發現,標稱“國家免檢產品”的“金龍魚”牌玉米胚芽油擺在柜臺上公開銷售。在南寧市某百貨超市,“金龍魚”食用油有曾經獲得“國家免檢”稱號的產品,也有大量冒用“國家免檢產品”標志的、規格為“凈含量900毫升”的“金龍魚”牌玉米胚芽油。
記者獲悉,廣西壯族自治區質量技術監督局從今年4月開始,對新海油脂公司進行了近兩個月的調查,確認該公司生產的兩種未獲得國家免檢產品證書的“金龍魚”食用植物油外包裝標簽上標注了國家免檢產品標志,產品分別是小包裝的“金龍魚”玉米胚芽油和“金龍魚”山茶油。質監部門認定,新海油脂公司擅自擴大國家免檢產品標志使用范圍的行為,違反了《產品免于質量監督檢查管理辦法》第十八條的規定,并于2005年6月2日下達行政處罰決定書,罰款9萬多元。
然而時隔一個多月以后,兩種非免檢“金龍魚”食用油仍在以“國家免檢”產品名義銷售,此事一經曝光,新海油脂公司及其投資方嘉里糧油(中國)有限公司代表緊急約見記者表示:因為拿到的國家免檢證書適用范圍是“金龍魚”食用植物油,所以公司在“理解上產生了偏差”,認為所有食用植物油都是免檢的;目前公司已經按照質監部門的要求進行了整改;此外公司的這兩種產品經過檢驗都是合格產品。廣西質監部門調查也認為,該公司屬于誤認為“金龍魚”牌系列食用植物油均可使用免檢標志,才在未獲得免檢的產品外包裝上印制使用了免檢產品標志。
然而不少消費者仍然心存疑竇:國家免檢產品的申報程序如此嚴格,作為一家具有國際背景的知名企業不可能不清楚自己申報的是什么,犯下這等“低級錯誤”讓人無法理解。還算讓人放心的是,卷入“免檢風波”的兩種“金龍魚”食用油經過檢測,質量都是合格的。但聯系到今年以來出現的雀巢某奶粉碘超標事件和鄭州某公司回收奶事件,背后都有國家免檢的影子,人們的思考和擔憂卻并不輕松,國家免檢制度這么容易出現“理解偏差”嗎?
一些人士認為,“金龍魚”事件再次揭開了國家免檢制度的一角:企業在免檢問題上竟然出現這樣的“理解偏差”,綜觀此前出現的一系列“免檢風波”,制度本身的漏洞令人關注。
“國家免檢”真的那么美妙?
實施國家免檢制度其實是對企業信譽的一種認可和獎勵,由于在申報程序上相當嚴格,產品質量必須在較長時間內保持穩定,而且產品質量國家免檢制度堅持不搞終身制的原則,免檢有效期為3年,有效期滿后需要繼續免檢的,須再次提出申請。
在實行免檢制度之前,我國大型企業疲于應付各種檢查,最亂的時候一天可以碰到好幾個部門來抽查。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有關負責人對新華社記者透露,我國目前共有1400多家企業申報的產品獲得國家免檢資格,這些企業每年減少檢驗費用支出近1億元。
廣西壯族自治區質量技術監督局有關負責人接受記者采訪認為,食品免檢制度在扶優扶強方面起到了積極的引導作用,盡管免檢產品同樣可能出現質量問題,但其含金量和整體信譽度水平還是很高的。國家免檢制度實施幾年來,不管是企業還是消費者都給與了免檢產品較高的信任度,在現有的經濟條件下,免檢制度本身的存在是合理的。任何一個制度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免檢制度也一樣。最近一段時間,一些國家免檢產品出了問題,這就需要我們質監部門今后進一步加強對免檢產品的監督管理。如果因為部分免檢產品出現問題就否定整個免檢制度,這種看法顯然是偏激的和不負責任的。
但從法律的角度來說,國家免檢制度仍然存在較大的爭議。廣西同旺律師事務所龔振中律師認為,雖然國家免檢制度已經產生了一些經濟和社會效益,但從合理性來說有幾個方面值得商榷:
首先是制度的實行和存在沒有明確的法律依據!吨腥A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對國家免檢制度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而該制度的實行和存在依據的是國家質檢總局先后發布的《產品免于質量監督檢查管理辦法》、《中國名牌產品管理辦法》、《產品免于質量監督檢查工作實施細則》等部門法規,因此按照下位法必須源于上位法的規定,國家免檢制度的實行和存在沒有明確的法律支持。
其次,國家免檢制度一免3年的規定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政府對自身監管職責的放棄。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等相關法律規定,賦予了國家質監部門檢查產品質量問題的權力和義務,但,而三年免檢實際上是對自身監管職責的某種放棄,這種放棄必須經過公民的同意和授權,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自行制定并通過的“免檢辦法”,不能合法地獲得“放棄的權力”。
再次,國家免檢制度的實行和存在,從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市場競爭的公平性。對一個產品獲得國家免檢的企業來說,實質上是以政府信譽為企業的產品提供了某種事實上的、信譽上的擔保,政府的公信力在引導消費者去選擇這個產品,企業借助這一形式在競爭中打壓了其他同類的企業,這對其他質量可靠但產品沒有獲得國家免檢認證的企業來說是不公平的。
“免檢風波”檢驗社會誠信
一免三年究竟合不合理?免檢產品的質量誰來監督?免檢的光環一旦成為企業牟利的保護傘,誰來為企業、社會的誠信買單?這些都是普通消費者所關心的問題。
此前質監部門面對媒體時曾表示,企業在獲得免檢資格后,也得到了適當的激勵、引導和約束,他們會更努力地提高產品質量、完善售后服務機制。但在2004年第一批免檢有效期滿的202個免檢產品中,有37家企業重新申請的產品沒有再次獲得免檢資格,多數的可靠無法掩蓋少數失之監管的弊端,一些曾被認為產品質量可靠的企業仍然出了問題。
一些專家認為,免檢產品出問題,在制度之外也反映了當前企業、社會的誠信問題。國家免檢體現的是政府對企業的信任與鼓勵,但在目前我國社會誠信體系尚不健全、不少企業缺乏誠信的背景下,免檢制度的實施難免遇到種種阻力。企業一旦把國家免檢作為牟利手段,就會離誠信越來越遠。
企業是構建信用環境的關鍵環節,其信用體系涵蓋企業價值鏈上的全部環節,是整個社會信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據權威部門統計,目前國內企業在市場交易中因信用缺失造成的無效成本已占國內GDP的10%-20%,經濟損失每年高達5800多億元。
盡快構建中國企業信用體系勢在必行。誠信也是企業發展的生產力,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作為市場主體的企業,有無誠信,不僅關系到自己的形象和自身的存亡,也關系到維護市場經濟秩序,促進經濟健康發展的大局。
對免檢產品失信的問責機制不健全,處罰太輕,是免檢產品頻頻出現問題的重要原因。比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第三十五條規定:偽造產品產地的,偽造或冒用他人廠名、廠址的,偽造或者冒用認證標志的,責令改正,沒收違法生產、銷售產品,并處違法生產、銷售產品貨值金額等值以下的罰款,按理這是一項嚴格的處罰,但實際操作中,執法部門往往從保護企業、促進招商引資等角度出發處罰較輕,企業失信的代價因此減少很多。
要建立一個誠信社會,首先要把培育企業作為市場主體誠信的關鍵,切實加強信用立法,盡快建立失信懲罰機制。在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上,針對近期一些名牌食品出現質量問題的情況,吳德馨委員就曾指出,質量面前人人平等,食品生產領域應當取消所謂“免檢”制度,對于名牌食品也要定期抽查,對于出現質量問題的企業要加大處罰力度。(編輯:李旭波)
作者:新華網廣西頻道張周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