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我們的質量經理有點郁悶?為什么我們的質量經理總是覺得“最近有點煩、有點煩、有點煩……”?為什么我們聯手做了一個“中國質管人生存狀態調查”立即得到十分熱烈的反饋?質量經理到底應該干什么?經理和他下屬的關系是什么樣子的呢?讓我們來聽聽一個“熱氣球上的經理”的故事。
話說有一個經理,坐在熱氣球上在天空中飄浮,不覺間迷了路。他把熱氣球下降少許
,向地面上的一位路人問路:“對不起!你能否告訴我,我現在身處何方?”路人回答:“你現在正坐在熱氣球上,離地面3.6米。”上面那個經理說:“我猜你一定是個質量工程師。”下面人說:“對啊!我正是一個質量工程師,你是怎么知道的?”上面那人回答:“因為你給我的答復很精確、很量化、很有技術性,但對我完全沒有用。”那個路人又說:“先生,我也猜猜你的職業吧!你一定是個質量經理。”上面那人說:“對呀!那你又是怎么知道的呢?”路人回答:“第一點,因為你不知自己在哪兒,也不知自己應往哪方走,但你卻希望我站在地面上幫你解決問題;第二點,你現在的處境和先前沒什么兩樣,問題仍然沒有解決,但責任卻已歸咎到我身上。”
由此可見,互相推諉、指責在企業中司空見慣。因果圖大家都會用吧?不會用的請舉手?……好了,沒有人舉手,那證明大家都會用。有的企業甚至真的在紙上畫一個大魚頭,證明他們十分清楚這是魚骨圖,呵呵!但是在實際的管理中有幾個人是用魚骨圖來分析問題成因的?請舉手……?人不多。為什么呢?難道不值得我們好好想想?
如果說,當一個人碰到問題,還沒開始分析就已決心將它歸咎于下屬,或者上司,那我們要魚骨圖做什么?如果我們真的在用,那多半是因為我們覺得應該用一用,否則也顯得忒沒層次了吧!帕累托分析、流程圖等等,是不是也有相似的命運?
換句話說,如果我們確實有決心解決問題,確實真誠地希望解決問題,也不見得非用魚骨圖不可吧?更何況,魚骨圖有個致命弱點,就是沒有考慮問題成因之間的因果關系,它只是一個平面的分析工具,不是一個立體的和系統的工具。
對了,也許你會建議用頭腦風暴法。雖然中國絕大多數企業在做頭腦風暴的時候都將它做成一個大家伙兒你一言我一語的大討論,就像在菜場買菜一樣,完全有悖于頭腦風暴的初衷。但在我看來,即使這樣,只要是真心想解決問題,也比那些裝模作樣欺騙股東的經理團隊要強一百倍。如果說經理和經理下屬的矛盾古已有之,那不奇怪。否則,《三國演義》中怎么會有那么多“欲擒故縱”、“棄暗投明”和“禮賢下士”呢?
(林海:克勞士比中國學院品牌戰略研究中心總經理、品牌專家和品質顧問。他足跡遍及中國、尼泊爾、印度、英國等地,曾求學、從商或從事企業管理,具有多年質量管理的實戰經驗。)
作者:林 海
(來源:本站原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