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剛剛結束的“飲品行業成本控制與市場展望”論壇上,中國乳業已進入過度市場競爭階段,被作為焦點話題,首次擺上了研究層面。中國奶業協會副理事長王懷寶在會上指出,牛奶加工企業的利潤正在下降,由于生產成本、運輸成本不斷上升,而產品價格卻不斷下降,許多企業開始出現虧損,大批中小企業將從市場中淘汰出局。
區域性虧損顯現
據甘肅省輕工業協會提供信息,2004年甘肅省乳制品制造業首次出現虧損現象,虧損金額達1032萬元。
據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不完全統計,今年上半年,北京、河北、遼寧、黑龍江、江蘇、安徽、福建、江西、湖北、四川、重慶、貴州、云南、西藏、新疆等省、市、區乳品加工企業利潤比去年同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目前,全行業中只有不到1/4的企業贏利。
湖南長沙除當地亞華南山、亞華賓佳樂和光明派派苦苦支撐外,大部分為外地品牌占據。湖南省經貿委一位官員分析本地企業失守原因在于:由于奶牛養殖規模偏小,實際利用率不足30%,大量資源被閑置。
地方乳企面臨困境,長春本地乳企率先降價,乳品市場迎來銷售淡季。在長春某超市的牛奶專柜,原價1.2元/袋~1.6元/袋的200毫升鮮牛奶降至1元/袋或1元以下。其中一家本地企業的“巧克力奶”經過兩次降價,最終降至0.6元/袋,累計降價幅度達到50%.袋裝鮮奶和袋裝乳飲品也是降價主角,個別乳飲品累計降價幅度已經超過50%.
四成乳企虧損
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理事長宋昆岡坦言,整個行業正在“微利”化。根據協會統計資料,2004年乳業的平均利潤率僅為5.41%,而且,全行業40%多的企業處于虧損狀態。微利已成為中國乳業行業的一個特殊之處,外資乳業企業的平均利潤達到了8.85%,而乳品行業在正常情況下行業的利潤率應為百分之六至八。
據了解,目前我國共有乳品企業1500家,年銷售額過億元的只有10多家,500萬元的有350家,更多是低產量低銷售的企業。很多企業利潤已嚴重下滑,企業開工率不足60%,絕大多數機器是閑置設備。銷售人員常常說市場難做、商家又在抱怨生意冷清、生產工人卻沒事做,由原來的“三班倒”變成兩班,甚至干脆把人員分流。
廣州奶協理事長王丁棉分析認為,行業虧損主要是成本增加及企業間競爭所致。目前,原油價格上漲導致運輸成本上升,連帶糖等各種原材料的成本都上升,加上假牛奶、劣質奶粉等一系列事件在消費者心目中造成的連鎖反應,都給乳業市場的大環境帶來了壓力;此外,由于包裝材料今年也開始漲價,乳品企業都面臨前所未有壓力。同時,由于行業競爭愈演愈烈,企業生存環境進一步惡化。據中國奶業協會統計,目前,我國乳品企業投入促銷的資金占產值的30%以上,而利潤僅占產值的2%左右。
二線企業陷兩難處境
在華東、華中、華南等地區,蒙牛、伊利、光明等幾個全國性知名品牌仍然主導市場,強勢地位穩固。有關專家預測,5年以后國內99%的乳品企業可能都要面臨生存危機,能存活下來的不到10家左右。
乳協理事長宋昆岡也認為,乳業發展的一個趨勢就是行業集中度會大大加強。
隨著伊利、光明、蒙牛、三元等乳業巨頭加快構筑全國市場的步伐,國內乳品企業已進入全方位競爭。預計在未來3-5年內,一些地方品牌將逐漸成為被并購的對象或在競爭中被淘汰出局。而通過不斷重組整合,大型乳品企業如光明、伊利、蒙牛等在國內乳業市場的主導地位將日漸突出。
長期服務中小乳品企業的業內人士金英春認為,蒙牛等一些大型乳品企業均不約而同將今后營銷的重點放在二線城市,尋求新的增長空間。二線品牌處境現在最為尷尬。因為二線品牌在產品線布局、資金實力及市場拓展能力上均落后于一線品牌,而自己的根據地———省會等大中型城市則處于相對開放的狀態,攻易守難。二線品牌如不能奮起反擊,迅速壯大自己的實力,最終的結果或是被兼并,或是退出市場。從目前趨勢來看,最先消失的應是各大中城市的二線品牌。(編輯:石淼)
作者:新京報危劍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