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陽城次營鎮蘇村農民李黨龍,按照標準化栽桑、管桑、養蠶,幾年下來嘗到了甜頭。如今,他成為全縣依靠蠶桑增收奔富裕的典型。2004年,他養蠶產繭1265公斤,收入19640元。李黨龍說起自己的致富路,十分感慨:“是標準化領我走上了致富路。”
據了解,蘇村2001年被確定為全縣的蠶桑標準化示范點后,該村農民采用了快速栽桑養成樹型等新技術,在縣農標委制定的一整套栽桑養蠶地方技術規范下,農民們按標準進行
生產,再加上縣里獎勵政策(栽桑每0.067公頃補助150元等)的扶持,種桑養蠶的農戶不斷增加。到現在,陽城全縣標準化養蠶農戶2300余戶,養蠶4.5萬張,共發展標準化桑園3500公頃。實現標準化養蠶后,產量大幅提高,去年蠶繭收入占全縣農業收入的7.9%。
陽城縣標準化的實踐是整個山西省農業標準化工作的一個縮影。截至目前,山西省已有3個涉農產品被評為“中國名牌產品”,5個涉農產品被評為“山西省標志性名牌產品”,并獲“國家免檢產品”稱號,36個涉農產品被評為“山西省名牌產品”。沁州黃小米、平遙牛肉、山西老陳醋成為“國家原產地域保護產品”,初步形成了一批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較高,并實現規范化生產的企業和產品群體。
在培育名牌的同時,該省積極開展了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的質量認證,全省共有405個農產品通過了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認證,233個農產品通過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產地面積達到56.6萬公頃。
陽城的蠶繭產量位列華北地區之首,近3年來養蠶的直接經濟收入達1.2億元,增幅8.3%。長治市的農業企業山西屯玉種業,市場網絡覆蓋全國27個省市800多個縣區,年銷售收入5億元,被評為中國種業50強的第二名。沁州黃小米(集團)有限公司有標準化種植基地5300公頃,訂單面積有3300公頃,涉及13個鄉鎮2.3萬農戶,同時帶動了相鄰武鄉、襄垣的發展,簽訂訂單面積667公頃。通過推行標準化生產,沁州黃谷子產量穩定提高,單產增加50公斤,品質明顯改善。2005年,該公司訂單收購價比上一年上調25%,據此測算,同公司簽訂訂單的種植農戶平均單產收入將達750元以上,比去年增收150元,全縣2.3萬種谷農戶增收1200萬元,戶均增收520元。
農業生產有著很強的地域性,兩塊相鄰的土地,不同的種子在花粉作用下良種的優勢會減退。因此,農業標準化只在一村一鄉搞常常事倍功半。長治市把農業標準化工作落到實處,走出了一條自己的路。市里對農民進行各種培訓,狠抓典型示范,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整體提高了標準化水平。長治申報的25個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被正式批準,占全省項目總數的70%,為該市實施農業標準化生產、鞏固和提高農產品信譽形象提供了新的機遇。現在,全省已建、在建的兩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有146個,其中國家級59個,覆蓋全省11個市的70多個縣(區),涉及種植、養殖等項目。示范區的建設為促進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發展和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發揮了重要作用。
農業標準化的根本目的是讓農民過得更好,讓農業更有前途,因此,農業標準化應該和區域經濟發展相結合,和產業發展結合,形成產業鏈,才會對地方經濟有促進作用,才會讓農民主動搞標準化。前不久,國家標準委副主任張延華一行到山西省考察農業標準化工作時說,農業標準化示范區應該牢牢把握自己的特點,打出品牌,延伸產業鏈,提高水平,讓農民得到實惠,標準化才會有生命力。張延華同時指出,農民是標準化的實踐者,在標準的制定中要充分吸收農民的意見,還要考慮創新,讓示范區、示范點真正起到典型示范作用,讓示范區擴大影響和輻射力。
作者:王力平/文
(來源:本站原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