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可吃掉上千噸垃圾的焚燒爐,最低一天只運進8噸多。原料不足時,企業只能摻燒天然氣發電。因缺垃圾一度停產9天……
垃圾本是人人不愿要的廢物,可西部地區第一個垃圾焚燒發電廠重慶同興垃圾發電廠今年3月投產后卻遇到了“吃不飽”垃圾的尷尬。
記者近日觀看了同興發電廠垃圾發電的全過程。在電腦的控制下,一個巨型“鐵爪”探入20多米深的垃圾池,抓起垃圾投入焚燒爐。工作人員介紹說:“一噸垃圾可發電230度,每年可以將40萬噸生活垃圾變成8000多萬度電,能解決3萬多戶人家一年的用電量。”
按照協議,重慶每天要向同興發電廠供應1200噸垃圾。同興發電廠總經理雷欽平拿出垃圾清運單,告訴記者:“投產后沒有一個月達到協議供應量。誰能想到垃圾成了有人爭的寶啦?!”
“垃圾之爭”的背后是垃圾處置費
重慶主城區正式運營的有兩家垃圾處理場,處理每天產生3000噸左右城市垃圾。除了由多家企業興建同興垃圾處理發電廠外,另一個是隸屬于市政部門的長生橋垃圾衛生填埋場。
說起爭垃圾的事,其管理單位重慶市環衛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張興慶大倒苦水:“在同興發電廠投入運營前,長生橋每天處理垃圾量2000噸左右,可現在只剩1200噸左右,低于1500噸的設計能力。”
“垃圾處理少了,對企業有什么影響嗎?”記者問。
“我們是按每天處理2000噸來配備人員和設備的。垃圾越多,成本就越低,規模效益就越好!”
“垃圾填埋場靠什么來取得收益?”
“當然靠垃圾處置費。市里的垃圾處置費遲遲不能足額到位,目前長生橋的運行靠貸款,已經貸了7000多萬元,用于員工的工資、工程費和設備運行等,市政府用垃圾處收費權來貸款抵押。”
垃圾本身附著的最大收益就是垃圾處置費。每處置一噸垃圾,市財政補貼長生橋填埋場48元垃圾處置費;考慮到焚燒發電更環保,而且是由企業投資,給同興發電廠的垃圾處置費是每噸69.9元。
一旦垃圾成為一種資源,資源的配置本身就體現利益的分配,垃圾之爭也就在所難免!
要經濟,還是要環保
同興垃圾發電廠缺垃圾,四處訴苦;而長生橋垃圾填埋場也覺得委屈。重慶市環衛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張興慶說:“應該算一算財務賬,看一看用哪一個處理垃圾劃得來。”如果算財務成本這個經濟賬的話,張興慶的話不無道理。因為給同興發電廠的垃圾處理費要高一些,如日處理1000噸垃圾,那么市財政每天要多付給同心發電廠2.1萬元,而且由于運距增加,每年區里要增加近800萬元運輸費用。
但算另一本生態成本賬的話,會得出另一個結論。長生橋垃圾填埋場投資4.87億元,占地1037畝,設計能力是每天處理垃圾1500噸,設計壽命20年;同興垃圾發電廠投資3.15億元,占地150畝,其使用年限更不會像填埋場那樣隨著垃圾庫容的減少而“壽終正寢”。無疑垃圾發電投資小、占地少、污染少。
好處還不僅僅是這些。長生橋垃圾填埋場的填埋本質決定了其二次污染的可能。去年8月13日,長生橋垃圾填埋場所在地南岸區長生鎮的村民認為垃圾場散發出的臭氣難以忍受,加上污水排入河流,嚴重影響了他們的正常生活,因此阻斷交通,導致垃圾無法運入。堵路持續了一周,萬噸垃圾圍城,重慶主城區有的主干路一多半堆滿了垃圾,演出一場“都市生態危機”。
還有800噸垃圾為何亂堆亂倒
重慶市一天產生3000噸左右的城市垃圾,同興垃圾發電廠和長生橋垃圾填埋場共處理了2200噸左右,那么還有800噸到何處去了?通過暗訪,記者發現更為離奇的事:就在同興與長生橋兩家爭垃圾時,這800噸垃圾竟被偷偷地被亂堆亂倒在一些臨時的垃圾填埋點,原因也是利益:除了運力不足的原因外,這樣區里就可以少交垃圾處置費,減少部分垃圾運輸費用。(編輯:李旭波)
作者:人民網-《市場報》李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