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先在工廠做工時,班組有位姓董的老大哥黨員,模范。那時交警冬天穿一身藍棉襖,窩窩囊囊的,很不精神。為改變形象,公安部下令,一律換成藍呢子大衣。這條消息引起董大哥的不安,他唉聲嘆氣,見人便念叨:“穿這么貴的衣服,民警豈不是要脫離群眾嗎?”后來,聽說他還特意跑到有關部門反映過兩回,自然沒人理他。這么多年過去,交警的制服越來越帥氣,估計老董同志早已經看慣了。
也是上世紀的事。80年代中期,一位老教授訪美歸來,感慨說美國作家很辛苦,大多數人都是兼職寫作,就像咱們現在所說的,“白天簽支票,晚上寫詩歌。”他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美國詩人的創作方式。那人常于開車上班路上,趁著紅燈亮起,趕緊抽出鋼筆,趴在方向盤上寫幾句。我很新奇:汽車,多奢侈的東西啊?沒想到,20年過去,我也養成了這個習慣,并在自己的車里準備了紙筆,以便隨時記下靈感。這有什么?只是一種習慣而已。
再比如,某公司提拔一批年輕干部,單位里許多“老人兒”就會不滿;給表現突出的員工重獎,又會引起一番議論。唉,凡是大鍋飯的忠誠“食客”都有一毛病:就是絕不能允許別人比自己好。而當觸動個人利益時,人的那顆心會感到難以名狀的“劇痛”。但我相信,只要領導樹立正氣,堅持進步的用人機制,最終會得到大伙兒的理解———因為習慣就好了。
以本人為例,年輕時初嘗啤酒,嫌它有一股子“馬尿味兒”,如今不也和它成了“莫逆”?一度對網絡采取“敵視”態度,還曾寫過譏諷的文章,現在一天不上網看新聞,就渾身不自在,出個遠門,還不忘提上筆記本電腦。還有,從前社會對“披肩發”、喇叭褲的“圍剿”,司機對路口多相式信號燈的非議,以及公眾對“老夫少妻”、涉外婚姻的鄙視等等許多事兒,現在大家不都逐漸習慣了嗎?從看不慣到習以為常,意味著社會的進步與寬容。面對世間很多事物,人們通常在變化中適應,在適應中習慣,而習慣之后就再也無法擺脫了。
這20多年,中國處于改革期,各種觀念的“碰撞”越來越多。要想不被撞“傷”撞“疼”,就需要擁有寬廣的胸懷,及時掌握新時代的“交通法規”,學習并親近雨后春筍般的新生事物。比方,前一段時間,部分語言學者擔心網絡語言“污染”漢語,我倒不這么認為,因為一個民族若想進步,語言風格當然要及時跟進,并發生變化。不然的話,我們干脆停留在“之乎者也”的水平不好嗎?網絡語言干凈、兼容、帥氣,而且極富時代色彩。用它刺激一下四平八穩的漢語,我看沒什么不好。
這是一項心理測試———假如社會上驀地冒出一個新“東東”,便急著斥罵、攻擊,胡亂發射“導彈”予以摧毀,那只能證明您怯了、懵了和老了。正確態度應為:多聽,多看,并試著走近它,親近它,和它建立某種關系。也許,很多新東西適合的是這個時代,而不適合您。那沒關系,只要面對現實,保持良好心態,也挺好。總之,氣得鼓鼓的模樣,冷言嘲罵的表情,或者干脆采取逃避的態度,都是不可取和不必要的。一句話———慢慢習慣就好了。
當然,人間有些事物卻是不能遷就的。如對以下現象表示“習慣”,那就等于麻木和放棄原則。比如,每當遇到事兒,最先想到是“托人”和“找關系”,急了的話,連“潛規則”的欄桿也給踏倒了。還有,面對腐敗分子貪污數額的膨脹,黃、毒、賭、黑現象的加劇,環境污染的日趨嚴重,以及車禍、礦難猛于虎的慘劇連連,絕不可熟視無睹,甚至見慣不怪。凡是人間丑惡,無論是遺留的還是新興的,都要務必鏟除而后快。
作者:林 鳴
(來源:本站原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