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大連市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所所長王春燕
大連市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所所長王春燕
一個10年前曾經在石棉瓦蓋的簡易廠房里棲身、檢驗設備和檢驗能力都十分落后的市級質檢所,如今不僅擁有了世界先進水平的儀器設備,而且檢測能力也有了異乎尋常的提高:建起目前全國最大、東北地區最好的低壓成套電控設備實驗室;開發了先進的“蘇丹紅”檢測方法,填補了我國在這個項目的空白,為“蘇丹紅”檢測國家標準的出臺,提供了技術保障;開發出蜂蜜異性化糖、面粉中面筋等先進的檢測方法……大連市產品質檢所之所以能夠取得這些成績,是所長王春燕帶領全所職工銳意改革、不斷創新的結果。
提起1995年3月到大連市產品質檢所走馬上任時的情景,王春燕感觸頗深。當時,所里條件落后,設備陳舊,債務累累,糾紛不斷。沿襲的是計劃經濟下的工作模式———檢驗靠計劃,工作靠權力,當時維持正常的生存都很難,更談不上發展。面對這種現狀,王春燕考慮最多的是如何轉變觀念,面向市場求發展。
轉變觀念,首先要從自己轉起,這是王春燕的體會。她將自己的角色由組織者、指揮者轉變為設計師、教師。她到任后,在質檢所發展藍圖上畫的第一筆,就是提高硬件水平和檢測水平,靠過硬的技術實力為社會經濟服務。
提高檢測水平離不開先進的設備,當時,所里原有的石棉瓦蓋的簡易樓房,已經不具備安置先進檢測設備的基本條件,急需建一座質檢大樓。為了籌集建設資金,王春燕多方奔走,四處求援。質檢所終于從舊廠房搬進了4000平方米的質檢大樓。
建起新的實驗大樓,購置先進的檢測設備,這些都是外在條件,提高檢測水平還要靠檢測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王春燕設計的最鮮亮的一筆就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實施人才引進工程。
2002年以來,大連質檢所創建起學習型組織,通過營造“在工作中學習,在學習中工作”的氛圍,員工素質大大提高。在這一基礎上,又逐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了“人員能進能出、干部能上能下、收入能高能低”的機制。同時,他們積極從社會上引進技術人才,標準只有一個: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所里現任高級檢驗師的潘煒,當初來應聘時,年齡偏大,已經45歲。是否聘用這個技術人員,爭議很大,而王春燕堅持引進這一人才,并委以重任,讓他專門從事檢測技術和方法的研發。實踐證明,潘煒是一名難得的檢測研究人才,他推出了好幾項科研成果,特別是他開發的“蘇丹紅”檢測方法,為我國建立食品安全快速反應機制做出了貢獻。
2004年,大連質檢所又建立起與國際接軌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和機制,實施了效能、能力為導向的分配機制,極大地調動了全所員工的積極性。4年前,全所百余名員工無一名研究生,如今,擁有碩士研究生20多名,現有的130名職工中,引進的專業技術人才已達到30%以上。
王春燕在所長的崗位上一干就是10年,提起取得的成績,她總是不愿談及自己。10年前,大連質檢所背負著400多萬元貸款和一個資不抵債的工廠,如今,兩座實驗大樓拔地而起,儀器設備價值由377萬元增加到1300萬元。固定資產增值達到前18年的總和,檢驗業務收入也以平均每年20%的速度增長。
也許有人會問,現在搞基本建設,哪有不收回扣的,更何況是“一把手”。但王春燕硬是沒收過一分錢的回扣,沒收過一份禮,沒“照顧”過任何人。一位進口儀器的代理商在與質檢所簽訂協議后感慨地說:“你們壓價壓得我們很不高興,但你們的精神真是讓我們敬佩。”對此,王春燕有著自己的“一套嗑”,“清廉,才能使己心安定,人心安定;清廉,才能扶正祛邪,一呼百應;清廉,才能使領導干部,特別是‘一把手’具備領導資格”。
10年來,她坐在風口浪尖上,困難面前不低頭,壓力面前不動搖,利益面前不伸手,榮譽面前不自滿。這就是王春燕,被譽為“公而無私,官而無顯,勞而無怨”的王春燕,一名在基層領導崗位上默默奉獻的優秀共產黨員!
作者:本報記者 王婭莉
(來源:本站原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