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前的春天,我國質檢體制完成重大改革。2001年4月10日成立了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這是國務院深化政府機構改革,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的重大舉措,意義深遠。4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全國質檢系統廣大干部職工積極開拓創新,克服困難、團結奮進,圍繞服務經濟、促進發展,認真履行職責,經受住了一系列考驗,完成了各項任務,為推進我國經濟建設和質檢事業的發展做出了新的貢獻。由于篇幅所限,我們無法將4年來全國質檢系統所做的工作一一展現,但人們卻可以從這些以時間為序記錄的重要事件中,把握質檢事業發展的脈絡。
一、中國名牌與免檢產品隊伍不斷壯大
中國名牌產品的評價工作從2001年開始實施。4年來共評價確認了479家企業生產的547個產品為中國名牌產品,這些產品覆蓋了除青海、西藏外的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有力地促進了企業管理水平和產品質量的提高。
2001年12月4日,新的《產品免于質量監督檢查管理辦法》發布,為企業提供了自勵自律的平臺。國家免檢制度實施4年來,充分發揮了提高質量、扶優扶強、引導消費的有效作用。迄今為止,共有1489家企業的產品獲得國家免檢資格,涉及日用消費品、食品、工農業生產資料等各大行業的66類產品。這些獲得免檢的產品質量過硬、深得消費者信賴,而獲得免檢資格的生產企業也都是行業內的排頭兵,并帶動了全行業總體質量水平的提高。
二、國家認監委、國家標準委成立
2001年8月29日,中國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成立,統一管理監督和綜合協調全國的認證認可工作,標志著中國產品質量和認證認可工作步入了一個新階段。
2001年10月11日,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成立,加強了對全國標準化工作的統一領導。
三、設備監理制度出臺
2001年11月1日,國家質檢總局會同原國家計委、國家經貿委發布了《設備監理管理暫行辦法》,此舉標志著設備監理制度在我國正式建立起來。隨后,《設備監理單位資格管理辦法》、《注冊設備監理師執業資格制度暫行規定》、《注冊設備監理師執業資格考試實施辦法》、《注冊設備監理師執業資格考核認定辦法》相繼出臺,標志著設備監理制度的法律體系已逐漸建立。
四、《進出口商品檢驗法修正案》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商品檢驗法修正案》于2002年4月28日經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七次會議審議通過,于2002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修改《商檢法》對促進我國對外貿易發展和法制建設起到積極作用。從我國加入世貿組織通過的法律文件來看,涉及質檢工作的條款有39項,約占全部條款的10%。這其中涉及法律問題的有16項,包括直接涉及《商檢法》,對此我國政府均作出了修改的承諾。通過修改《商檢法》,可以使我國的商檢工作更好地適應入世的形勢和要求,符合世貿的相關規則,也是我國履行對外有關承諾的具體體現。
五、“QS”制度深入人心
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制度于2002年7月起在全國范圍內實施。目前米、面、油、醬油、醋5類食品市場準入工作已經全面完成,肉制品、乳制品、飲料、調味品、方便面、餅干、罐頭、冷凍飲品、速凍面米食品、膨化食品等10類食品市場準入工作進入最后攻堅階段,茶葉、糖果制品等其余13類食品的市場準入工作開始啟動,代表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制度的“QS”標志隨之深入人心。
市場準入制度的實施提高了食品質量安全水平,整頓了食品生產加工秩序。隨著市場準入制度的深入實施,大量不具備生產條件的食品企業被停產、轉產或被市場淘汰,規模企業實現了快速發展,食品質量安全總體水平明顯提高。
2005年1月1日,國家質檢總局開始全面承擔食品生產加工環節的監管職責,通過準入制度,提高市場門檻是一個有效方法,這對加強食品安全監管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六、第66屆國際電工委員會大會在中國召開
第66屆國際電工委員會(IEC)大會2002年10月28日在中國北京國際會議中心開幕。本屆大會是歷屆IEC大會中代表最多、規模最大、大小會議最多、管理科技水平最高的一次,出席大會的中外來賓共1800多人。
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中國政府一貫重視標準化和認證認可工作,在最近10年我國制定的19000多項國家標準中,有8600多項采用了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采標率為43.7%。電子、電工、家電等行業的采標率均在60%以上,有的達到80%。逐步建立了以國際標準為基礎的IEC產品檢測與認證制度,大大提高了企業管理水平和經濟效益。
七、抗擊非典取得全面勝利
自2003年3月起,國家質檢總局將防治非典型肺炎作為質檢工作的頭等大事,在衛生檢疫、執法打假和質量監督、加強科技手段研發、促進外貿出口等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加強檢疫,嚴把國門,配備了先進測溫儀器;加強衛生監督,及時發現和處理各種疑似病例,確保了口岸的安全暢通;加強了對防治非典有關產品的執法打假和質量監督,嚴格執行標準,確保產品質量,從嚴從重從快打擊發非典橫財者,端掉一大批制假窩點;對需求量較大的口罩、防護服、消毒用品、洗滌用品等相關產品組織質量監督抽查,并及時向社會公布;國家質檢總局、國家標準委緊急制定了醫用一次性防護服等防非典產品的4項強制性國家標準,以杜絕不符合標準的產品流入市場;依靠科技防治非典成效顯著,中國商檢研究所僅用18天就攻克了從食品、動植物及其產品中檢測非典病毒的技術;為保證大量使用的紅外人體測溫儀測量值的準確可靠,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還研制成功了紅外測溫儀校準裝置。
抗擊非典的成功,有力地展示了國家質檢總局面對突發事件的積極有效的應急機制和應對能力。
八、《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實施
2003年6月1日,《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正式施行。《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是我國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法制建設的一個新的里程碑,標志著特種設備安全監察事業開始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九、大通關建設成效顯著
2003年8月13日,全國檢驗檢疫“大通關”工作會議在廣東舉行。國務院對檢驗檢疫部門實施電子監管,通過建立企業電子檔案,實行產品質量等級制度和風險評估機制,對企業生產實行全過程監控,實施出口貨物源頭管理的做法表示贊賞。
目前國家質檢總局累計投資6億多元,建立了覆蓋全國31個省、市、區35個直屬局的廣域網,直屬局和440個分支機構基本實現了電子檢驗檢疫,直接聯網的進出口企業達4萬家,部分單位與海關和口岸相關部門實現了互聯互通。截至目前,電子檢驗檢疫已初具規模,基本實現了從企業申報、檢驗檢疫監管到通關放行全過程電子化。全國檢驗檢疫電子申報已達80%以上;電子監管平均約50%左右;電子放行平均40%以上。大大提高了報檢報驗速度,縮短了通關時間,為企業提供了很多便利,節約了很多費用,有力地促進了我國外貿出口,為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
十、大力整頓市場經濟秩序
2003年8月18日,國家質檢總局、國家發改委等9部門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拉開了我國建材市場專項整治工作的序幕。全國各地在組建完成整治工作協調機構,確定整治的重點地區、重點市場、重點建筑工地之后,于2003年9月至12月底,全面開展整治工作,規范建材市場,為消費者創造了良好的建材消費環境。
同時,2004年國家質檢總局牽頭“農資市場專項整頓工作”,會同農業、工商、供銷合作等部門,摸清化肥生產和經銷企業及市場底數,普遍檢查化肥產品質量;查找質量問題嚴重的企業,鎖定區域性質量問題,聯合開展化肥集中整治活動。按照重點突破、整體推進的原則,對化肥區域性質量問題嚴重的重點地區組織開展了集中整治,取締搗毀了一大批假劣化肥生產企業和窩點。
十一、《中華人民共和國認證認可條例》出臺
2003年1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認證認可條例》正式實施。《認證認可條例》的頒布實施,為我國適應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需要,規范認證認可活動,進一步提高產品競爭力、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以及促進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十二、我國自主研制的銫原子噴泉基準鐘350萬年不差一秒
由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自主設計研制的我國銫原子噴泉基準鐘,于2003年12月24日通過了國家質檢總局組織的專家委員會的鑒定。專家們一致認為,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研制的激光冷卻銫原子噴泉鐘時間頻率基準(NIM4#)準確度達到了8.5×10-15,相當于350萬年不差一秒,進入了國際先進行列。十三、嚴格把關防治禽流感
2003年底,我國周邊國家和地區暴發高致病性禽流感,并出現人感染死亡。2004年1月,國內多個省份也出現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嚴防禽流感疫情擴散,國家質檢總局功不可沒。各地檢驗檢疫機構嚴格把關,嚴防禽流感疫情傳出,并認真按照規定作好當地禽類和禽類產品的檢驗檢疫工作,抓好注冊企業的日常監管;口岸檢驗檢疫機構加強各口岸的檢驗檢疫把關,不合格產品不放行。同時,各地質量技術監督機構加強對禽類屠宰加工及禽類產品加工企業的監督管理,嚴防禽流感疫區的禽類及禽類產品進入加工、銷售環節。
十四、我國量子化霍爾電阻基準居國際領先地位
2004年,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的量子化霍爾電阻基準項目終于通過了專家鑒定。這一成果標志著我國在國際量子研究領域實現了飛躍。該項研究成果具有我國自主的知識產權,研究成果數據可靠,不確定度為國際同類基準之首(10-10量級)。該基準比傳統的標準電阻高了1000多倍(誤差為10億分之幾),至今只有美、英、德等一些最先進的國家建立了此種標準。
十五、缺陷汽車產品召回制度出臺
2004年3月15日,國家質檢總局正式對外頒布《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規定》,并于同年10月1日開始實施。《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規定》的出臺,在社會各界引起廣泛反響,產生了積極的社會效果。截至目前,已有15家中外汽車廠商對16種車型實施了主動召回,共涉及車輛31.8萬輛,有效地保護了消費者權益,維護了公共安全和公共秩序。
十六、質量競爭力指數研究通過課題鑒定
2004年8月11日,“國家宏觀質量水平評價指標體系框架研究———質量競爭力指數研究”通過課題鑒定。這項課題從工業領域入手,提出了質量競爭力指數概念并建立了相應的評價指標體系,填補了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研究空白,確立了我國在宏觀質量競爭力指數研究方面的國際領先地位。研究成果在宏觀層面的應用將直接測量出我國及各地區和各行業的質量競爭力水平,并可總體顯示質量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基礎地位和作用。與發達國家同類研究成果相比,我國的質量競爭力指數評價指標體系框架科學、方法先進、模型合理、結構嚴謹,并結合了我國的實際,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
十七、質量信用體系建設日趨完善
質檢系統加快了建立質量信用體系步伐。從2004年起,計劃用3年時間,建立起質量信用體系的基本框架和運行機制。國家質檢總局為此開展了企業質量狀況調查,建立企業質量檔案。根據總局的工作部署,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質量技術監督部門開展了企業質量狀況摸底調查,已經建立起15萬余家企業的質量檔案,為建立質量信用數據庫打下基礎;同時,深入研究企業質量信用等級劃分,適時開展企業質量信用分類和登記;逐步建立質量信用分類監管的獎懲機制,形成抓兩頭促中間的監管格局,不斷建立和完善質量信息發布渠道,用信息引導市場。建立企業質量檔案找到了質量工作與經濟工作的結合點,向政府提供了有分量的質量狀況分析;摸清了企業質量狀況,探索出加強幫扶企業的有效途徑;密切了與企業的聯系,有效促進了企業內部質量水平的提高。
十八、蘇丹紅檢測方法國家標準發布
2005年3月29日,蘇丹紅檢測方法國家標準在京通過審定并由國家質檢總局和國家標準委聯合發布。這項標準適用于食品調味料和食品成品中蘇丹紅的檢測,該標準自發布之日起實施。該項標準采用的方法是高效液相色譜法,可以檢出食品調味料和食品成品中的蘇丹紅1號、2號、3號和4號。適用于紅辣椒粉等粉狀調味品,紅辣椒油、火鍋料、奶油等油狀調味品,辣椒醬、番茄醬、沙司等含水量較大的食品以及香腸和肉制品中蘇丹紅染料的檢測。該標準克服了單純采用歐盟標準的不足,如定量不夠精確且不適于食品成品中蘇丹紅的檢測。相對于歐盟標準所要求的儀器、試劑等較高的成本而言,這項標準要求的儀器、試劑等方面的成本較低,我國絕大部分縣、區級技術機構都可以配備儀器、購置試劑并實施檢測。(來源:本站原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