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婷深圳報道 中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資源豐富曾是我們教科書中常見的句子,也是國人引為驕傲的資本。但隨著石油、水資源等的日益匱乏,這樣的日子將離我們越來越遠。
國家統計局副局長邱曉華日前在深圳長城證券公司舉行的“長城財富論壇”上指出,中國經濟的發展將越來越受到資源的限制。
據介紹,我國石油的年生產能力只有1.6億噸,但消費能力卻高達2億噸,從1993年開始,我國已經成為凈進口石油的國家。今年前9個月,進口石油5200萬噸,花去外匯105億美元。更令人堪憂的是,石油的未來可供應前景十分不明朗,大慶油田每年的產量是5000萬噸,一旦有一天大慶油田不能達到現有的生產能力,可替代的企業和產品都未出現,這將使中國經濟發展受資源限制的矛盾更加突出。
邱曉華說,現在我國對石油的需求僅僅是初步小康的水平就已如此匱乏,隨著經濟的發展和轎車進入家庭的步伐加快,石油對經濟的約束程度可想而知。加之水資源和其他能源的限制,中國資源豐富的局面有可能成為歷史。
無論是從礦產資源還是從人力資源的角度考慮,邱曉華認為中國加入WTO的準備都不夠充分。他指出,中國加入WTO,沖擊最大的是人力資源而非某個具體的產業,入世后,跨國公司千軍萬馬進駐中國,他們要實現的首要目標是鯨吞中國大量的人才,因為他們要實現本地化。這對中國來說是致命的挑戰,中國經濟受到資源約束也表現在人力資源的約束方面。
邱曉華進一步說,目前,看中國經濟的發展,首先要清楚宏觀經濟環境的三大變化:一是中國經濟生產力水平將上新的臺階,經過50年的發展,中國已經完全告別了短缺時代,經濟的發展重點將從數量的增加轉向質量的提高上;二是體制環境發生重大變化,過去是從發展的角度考慮問題,將來則要從改革開放的角度考慮問題;三是開放的速度將更快,中國經濟將成為全球經濟的一部分,必須以全球的眼光來考慮問題。因此,中國應盡早加入WTO。
邱曉華強調,在新的環境中,發展經濟必須有新的思路,結構調整將是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主線。從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的20年中,日本經濟的增速在10%左右,我國從1978年開始經濟增長速度也接近10%,但日本實現了現代化而我國卻沒有。邱曉華說,除了一些客觀因素外,最主要的是中國經濟發展注重了數量的增加而忽視了質量的提高。
邱曉華說,過去一提結構調整就認為是政府的事,而非企業的事。事實上,結構調整是分層次的,既有宏觀層面的調整,也有微觀層面的調整,有些時候,微觀層面調整的矛盾更突出,要想讓結構調整有一個根本性的轉變,必須多用市場的手段,實現各個層面的有效調整。
另外,結構調整也不能僅僅停留在體制調整上,體制調整是生產關系的調整,技術創新是生產力的調整,只有二者配合,才能實現戰略性結構調整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