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報訊(記者陳曦) 人們認可超前消費嗎?信貸消費時代真的到來了嗎?日前,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首次對中國信貸消費進行調查,第一期結果顯示,北京、上海、廣州、武漢、鄭州、成都和西安7個城市的居民對信貸消費概念的認知度總體上不太理想。
而在上述7個城市中,北京市民對信貸消費的認知度居然最低。這次與萬事達卡國際組織的聯合調查,采用了隨機攔截方式對2100位18歲以上有固定收入者進行的調查中發現,住房、教育、汽車和醫療是人們認為最適合信貸消費的對象,其選擇比例分別為74.8%、10%、9.2%、2.5%。教育和醫療制度的改革及其費用的上漲促使它們日益成為合適的信貸消費對象,特別是對中低收入者。有32.4%的被訪者表示需要10001至50000元的貸款,31.8%的被訪者貸款需求在10000元以下,另有18.4%和17.3%的被訪者的需求分別在50001至10萬元之間和10萬元以上。學歷越高、收入水平越高,其對信貸額度的潛在需求也越大,但月收入在8000元以上者,由于擁有足夠的現金支付能力而對信用消費的需求呈明顯下降趨勢。
調查顯示,在過去的6個月中有超過17%的被訪者(或其家庭)進行了信貸消費,其平均額度近2.9萬元。北京居民之所以對信貸消費的認知度最低,主要表現在北京人僅對常見的6種信貸消費方式中的信用卡消費和在金融機構取得抵押貸款表現出較高的興趣,而對從金融機構取得非抵押貸款、有抵押的分期付款、沒有抵押的分期付款以及民間借貸表現冷淡。但認知度低卻并未對北京人信用消費的行為形成阻礙。在過去的6個月中,北京人進行過信貸消費的人群比例在7城市中位居第二,達到21.7%。專家分析說,這主要是由于一些消費因素致使北京人最終選擇了信貸消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