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單羽青11月22日北京報道 摩根士丹利添惠的全球首席經濟學家史蒂芬·羅奇先生最近預言,“中國在即將到來的全球經濟衰退中的表現會好于其他國家。對于一直對新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持懷疑態度的人們來說,中國在這兩次重要的表現(亞洲金融風暴及全球經濟衰退)將會使他們改變看法。”
史蒂芬·羅奇先生不久前訪問了中國及其他亞洲國家。回美國后,他陸續發表了一些文章,詳述自己對中國及亞洲經濟發展的一些看法。作出上述預言的是其中一篇題為“調整:中國與亞洲”的文章。
史蒂芬·羅奇說,“亞洲各國的情況都差不多,但我始終認為該地區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幾個星期之前,我訪問了漢城和北京,更加清楚地感覺到了這種差異。在漢城,我只看到了對結構性改革的抵制,而在中國則恰好相反,新的體制正在快速推進。盡管亞洲有些地區顯然也在進行改革,但遠遠不及中國的改革勢頭。盡管在這場21世紀最偉大的經濟發展進程中這樣的勢頭可能會增加風險,但也蘊涵著巨大的潛在回報,改革是中國能夠領先于其他亞洲國家的巨大推動力。”
史蒂芬·羅奇表示,對中國印象最深的是其戰略性的、日益公開的改革步驟。
他說,“中國高層領導人敏銳地意識到社會穩定是最大的問題,他們認為國有企業重組所帶來的失業問題是最大的威脅。中國對此已經制定了一項兩面開弓的戰略:首要是建立社會保障體系,解決下崗人員的后顧之憂,這項工作的重點是擴大失業保險和促進勞動者的再訓練,一項即將發布實施的社會保障計劃可能會是這些綜合措施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中國的領導層強調,如果沒有社會保障體系的改革,國有企業改革就不可能長期推進,在這一點上他們非常明確。
“中國改革戰略的第二個基石是,開拓新的經濟增長點,以填補國有企業改革所帶來的就業機會的減少。在這方面,發展中國式的以技術為導向的新經濟日益成為關鍵契機。2001年年初,在深圳成立類似納斯達克[微博]的證券交易所的直接目的就在于為創業者提供風險資本支持,一些新的有關風險資本基金在中國的運行的規章制度將為上述建議提供強有力的支持。最近的新聞報道表明,有關風險資本的規章制度將于今年年底前提交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另外,隨著舊的集體企業讓位于生機勃勃的鄉鎮企業,中小規模經濟體正在成為中國走向納斯達克模式的主力軍。服務業被視為新經濟和創造就業的另一個源泉。和絕大多數貧窮國家一樣,中國相對落后的服務業部門有巨大的發展潛力,為適應WTO而與大型跨國公司所建立的合資企業(尤其是零售、金融和電信部門的企業)似乎是最有前景的。”
史蒂芬·羅奇認為,“即將到來的全球經濟減速預示著對亞洲模式的另一場考驗。對于結構調整滯后的東亞來說,風險可能會是極為劇烈的。在沒有進行改革的情況下,新的經濟增長點在最需要的時候便偏偏最缺乏。韓國代表固守原有經濟增長源泉的舊亞洲;與此相反,中國由于復蘇面更寬,而且將更多的重點放在經濟增長的新源泉上,可能會在經受外部沖擊時處于更有利的地位。”
他強調說,“由于這場沖擊將以全球IT行業的低迷表現出來,亞洲內部的分化將是值得重視的,因為根據摩根亞太區首席經濟師謝國忠的理論,IT業只占中國對美國出口的28%,而臺灣地區是42%,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皆為79%。正如中國在克服亞洲經濟危機的過程中比其他國家做得更好一樣,我有一種強烈的預感,中國在即將到來的全球經濟衰退中的表現也會好于其他國家。對于一直對新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持懷疑態度的人們來說,中國在這兩次重要的表現(亞洲金融風暴及全球經濟衰退)將會使他們改變看法。”